时间:2023/12/1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多少枉驰求,童颜皓首,梦觉黄粱,一笑无何有。因此把富贵功名一笔勾!

前几天举行高考,我的手机上还接到一则通知,说为了配合高考,手机信号可能暂时弱一些,希望大家伙儿能谅解。

那当然得谅解了,是不是?我看网上说,好多考生的妈妈那几天都穿着旗袍,手里拿着向日葵,好让孩子考试能够「旗开得胜」「一举夺魁」。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哪!

其实考试这件事,也不必看得过于严重。孩子考得好,马到成功,旗开得胜,自然最好;孩子考得不好,也不要难过,出人头地的方法很多。多大的手端多大的碗,多大的嘴吃多少的饭,人和人的活法不一样。一考定终生?没有那么绝对的事情。

古代没有高考,对读书人来说最重要的考试是科举。通过科举考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书生不少。历代状元里面有不少名人——唐代的大诗人王维、大书法家柳公权,还有宋朝的爱国诗人文天祥,都是状元出身。但历史上也有好多落榜生,成就比状元还要大,名声比状元还要响。这一节,就来跟大家说一说古代那些厉害的「落榜生」。

科举考试难度可不小,想中进士、当状元,先要经过层层筛选。一层层严格的乡试、会试、殿试,考场如战场,造成了大量「厉害的落榜生」。

比如说,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曾是落榜生。

有人问了:韩愈文章写这么好,怎么也能落榜?

确实落过榜,还落了好几次!

韩愈二十岁的时候进京参加进士科的考试。他对自己挺自信,连考三次,每次考完都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的卷子是字字珠玑,定能高中榜首。

但是阅卷老师不这么认为,每到发榜的时候,韩愈就傻眼了。屡败屡战,屡战屡败,韩愈都被打击得不行了。

为什么韩愈的好文章到科举阅卷人那里就行不通了呢?因为当时的科举考试要求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写骈体文。骈体文讲究的是对仗工整,声律铿锵。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典型的骈体文。每句话几个字,第几个字是什么音调,怎么使用典故,骈体文都有严格规定。这种文体虽然气势磅礴、辞藻华丽,但是表达情感和观点很受限制。

韩愈就很讨厌写骈体文,他喜欢啥呢?喜欢写散文、古体文(这里古体文是指相对于韩愈所在的唐朝的古体文),因为这两种文体不受格式拘束,便于传情达意。考场上韩愈也固执地坚持写古体文,所以文章没有得到主考官的赏识。

落榜的韩愈难过完了,又重整行囊,来年继续。人如果不懂坚持,永远不知道自己曾经和机遇离得多近。韩愈坚持考到第四次,终于迎来了转机。

这次科举考题跟去年有点儿像,韩愈一看,乐了,就把去年的文章改改,再写一遍嘛!韩愈也挺犟的,去年没中进士的文章,今年继续写了上交。谁料想,一样的文章,有着不一样的命运。这次进士科的主考官是宰相陆贽,他反复读了韩愈的考卷,赞叹:「好文章啊!清新脱俗,没有一点儿浮夸的骈体文味道!」再一查,发现该考生居然去年就已经写了一样的答案,但没被录取,陆贽很生气:「这么好的文章,你们竟然不录取!太埋没人才了!」

第四次参加科举的韩愈就这样中了进士,正如韩愈自己写的名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昔日不被阅卷人欣赏的考生,如今是学子们都要学习的榜样,流芳千古,这可比考试成功厉害多了!

落榜生里官做得最大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从小就是个超级学霸,人送外号「江陵才子」!他十三岁参加乡试,备受瞩目,可能就跟现在易烊千玺参加艺考受到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lingzx.com/jlxfc/137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