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正式确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前,大概没有人想过会发生这样的事——第一个把“端午”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竟然不是中国。那么,韩国“江陵端午祭”和我们的“端午节”,到底是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尽管端午文化普遍流传于中国邻近各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但从历史的脉络而言,“中国是端午文化发源地”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屈原画像韩国“端午祭”的定义和内涵是什么?“端午祭”的名称,最早出现在《高丽史》。朝鲜时期初期(-),由郑麟趾等人编纂而成的《高丽史》中记载:“辛禑五年五月辛未摄事行端午祭,是时朝夕风寒,久旱不雨,兼行祈雨祭。”首先,由“辛禑五年五月辛未”可知,当时(年)举行“端午祭”的时间,并非是在阴历五月初五日,而是5月21日。其次,当时天象、气候不稳定,久旱不下雨,因此也举行了祈雨祭。再者,依前文的脉络看来,主祭者可能是巫师或僧侣。最后,从文献上只能看出在朝鲜时期已经出现“端午祭”这个名字,但无法看出当时的仪式内容或程序。正因如此,韩国“端午祭”的定义和内涵是什么,至今仍未有定论。郑麟趾画像三种起源目前,韩国人考据“江陵端午祭”起源的文献记载,主要有三个来源。其一,朝鲜成宗时代,南孝温的作品中有一篇《游金刚山记》:“岭东民俗,每于三、四、五月中,择日迎巫,极办水陆之味,以祭山神。”金刚山,是中国长白山脉的支脉。《游金刚山记》的内容是南孝温于年时记录旅经该山的见闻。从撷取的段落,可以看出岭东地区有“祭祀山神”的民俗。然而,从这段被韩国人普遍认为是“江陵端午祭”起源文献之一的文献来看,其中仅记录当时在岭东地区,每年的三、四、五月中,有“祭祀山神”的习俗,并没有提及与中国认知中的“端午”相关的内容。长白山从文献中可知,当地人非常注重山神祭祀,除了准备丰盛的祭品和盛装打扮出席之外,等到祭典结束后才会开始买卖行为。另,南孝温还有一篇《五月五日浮江酣畅有怀屈原》:“屈子纫秋兰,王不知忠诚……人投筒,此竞渡。”倘若将南孝温视为韩国的文人,那么“屈子”、“投筒”、“竞渡”等字句,显示在相当于明朝时,韩国的文人阶层仍持续受到中国端午节的影响。屈原剧照其二,许筠所著的《惺所覆瓿稿》中,有一篇《大岭山神赞并序》:“岁癸卯夏,余在溟州。州人将以五月吉,迓大岭神……”在朝鲜光海君时代,韩国文人许筠记录自己在癸卯年(年)夏季时访游江陵的见闻。当地人民告诉他,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八左右,要迎大岭山神;而且当时的江陵人认为,山神就是新罗时代的大将军金庾信死后的化身。五月初就要迎大岭山神,还要演戏以娱神;若神喜则无事,若否,则必有风水之灾。许筠记录此俗,是对金庾信去世数千年之久,还能对人民降下灾祸以显神威之事,感到惊奇。金庾信雕像其三,年,一位来自日本的江陵郡守,编修了一本《临瀛志附风俗》。其中,作者指明:各都城皆设有城隍祠,分春、秋两季举行祭典;但在江陵,除春秋两季外,于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至五月五日,江陵地区会举行城隍祭典。当地人民认为:有神灵依附的树枝,将会自行摇动;若砍下其中一枝,即可以表示恭敬。五月五日,江陵人会在树木上系满各色布条;五月六日,他们便将树木于城隍祠前烧毁。此习俗延续已久。当地人民皆认为,假如不举行祭典,风雨将会损害农作物,且还会有野兽出没。这种在树上系满布条的行为,在韩国其他地区的“城隍信仰”中也能得见。综合以上三种被韩国人视为“江陵端午祭”起源的文献资料来看,前两项相当于中国的明朝时期,韩国则是属朝鲜;第三项的成书时间虽无法确定,但序言的日期为戊申年(年),大约可以判断是在年左右即已成书。这三项内容,均没有提及“端午”或与端午习俗相关的字眼。江陵端午祭至此,玲珑已将“江陵端午祭”在韩国古籍上的原貌展开。可见,本质上韩国完全模仿了中国的习俗,但他们所谓的“江陵端午祭”,是具有巫术功能的祭典,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国端午文化的遗留。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lingzx.com/jlxtq/139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