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流而下游三峡,第一峡即瞿塘峡。瞿塘峡(也称夔峡、瞿唐峡)从白帝城开始至巫山县大溪口,全长8公里。 瞿塘峡示意图瞿塘峡口(选自《三峡古栈道》秦建明摄)此峡为何叫瞿塘峡?明代吴守忠在《三峡通志》中解释:“瞿唐峡:府东十三里,旧名西陵峡。峡两崖对峙,中贯大江,全蜀之门户也。瞿者,大也;唐,水所聚也。又云:瞿者,渠也,秋冬水落为瞿;唐也,春夏水溢为唐。”古文中,“塘”通“唐”。《夔州府志》云:“瞿者,大也;塘,水所聚也。”另有说法:秋冬水落为瞿,春夏涨水为塘。此即瞿塘峡名称的由来。长江三峡中,瞿塘峡最短、最狭、最雄伟。瞿塘峡悬崖绝壁,水天一线;两岸高山隐天蔽日,川江破门而入。峡谷逼仄,宽处约米,窄处不足百米。长江到此,“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唐代诗人白居易看到瞿塘峡雄伟,峡江两岸壁立千仞,地势险峻,写《初入峡有感》:“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峡容一苇。”古代,“苇”是小舟的代称。万仞高山,千丈深水,苍苍莽莽两岸悬崖之间,峡的宽度仅仅只能容一只小船通过——这就是瞿塘峡!瞿塘峡也称夔峡。峡口两岸高山,赤甲山(俗称“桃子山”)雄踞江北,白盐山耸立江南。杜甫曾有诗赞其高峻入云:“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二山对峙,“两山夹抱如门阈”,自古称夔门。诗圣“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便是指这里。年的夔门(选自《守望三峡》佘代科摄)但凡是门,皆有锁把关,夔门亦不例外。夔门有一古迹,名“铁锁关”,也称“铁索关”。铁锁关最早有文字记载是《五代史》,唐天佑元年(年),蜀守将张武在此“作铁絙,绝江中流,立栅于两端,谓之锁峡。”北宋《寰宇记》中说:“铁锁横江山,横江亘张两岸,造舟为梁,施床于上,以御寇焉。”只须一索横江,便可将川江咽喉封锁。然而,唐代将军张武铁链锁江,有文字记载,至今未发掘出实物。宋代名将徐宗武用铁链锁江,既有文字,也留下了锁江铁柱、铁链等实物。上世纪来夔门旅游的人们,可以看见夔门北岸草堂河汇入长江口大石梁上有一石盘,石盘上竖立两根铁柱。对此铁柱,明正德《夔州府志·古迹》记载,“即铁索关之铁柱”。光绪《奉节县志》记载较为详细:“瞿塘峡口石盘之上,竖铁柱二根,高六尺四寸。夏秋水没,冬春复见。上铸守关大将军徐宗武等字。”徐宗武,宋景定年间夔州守将。他闻听元朝忽必烈欲取蜀地,要从蜀地乘船顺流而下进攻江南,十分着急。四川宣抚大使吕文德给徐宗武献计,称只要用铁链锁江,任何船只再也别想通过瞿塘关。徐宗武大喜,采纳了此计。他找来匠人,在夔门白帝城东江边石盘上立铁柱两根,对面江南岸凿石孔,设拦江锁链七条,每条锁链长二百七十七丈五尺(约米)连接南北两岸,号称“封江铁锁”,防止蒙古军船由夔门冲下。吕文德的计策、徐宗武的锁江壮举,甚得当朝宰相贾似道的赏识。他特书一告示,立碑为记:“帅守淮右徐宗武,面奉开府两镇节度使京湖制置大使、四川宣抚大使吕公文德指授,凿洞,打舡,铸铁柱,造铁缆锁瞿塘峡关,永为万万年古迹。景定亥季冬吉日记石,当朝大丞相贾公似道”。南宋宰相贾似道锁江告示,就镌刻于夔门南岸碑子洞里。遗憾的是,封江铁锁最终未能锁住元军进攻南宋的大军。元军占领四川后又攻克夔州,解开铁锁,依然浩浩荡荡从夔门顺流而下,直至灭掉南宋。不过,贾似道所言不虚,夔门封江铁锁,真个成了“万万年古迹”!夔门锁江铁柱(宋开平摄)测量锁江铁柱(解特利摄)铁锁关南岸锁江石孔(郑云峰摄)夔门南岸碑子洞南宋宰相贾似道锁江告示(郑云峰摄)历史上在夔门建立铁锁关的目的,本意是防御外敌入侵,后来成为了商旅纳税关卡。自明朝开始,朝廷设立夔门税关,夔门铁锁关成为长江上游历代最大的商税关卡,谓之“夔关”。清末民初,夔关税务浩繁,奉节南门至西门的大小码头,每天停靠货船、竹木筏达三百余只,都是在等待着缴纳税银过关。为了过“夔关”,商旅船家在奉节排队等候2~3天是常事。夔门天下雄。瞿塘峡雄伟壮丽,人民币曾借用它的景观构图。还记得10元币上那雄伟的山水画吗?那就是瞿塘峡的夔门!人民币10元瞿塘峡夔门图案瞿塘峡夔门(选自《永远的三峡》郑云峰摄)民国以前,从奉节城顺流而下,远远即可望见夔门。夔门前有一堆巨礁,屹立在江心,虎视着往来船只。这巨礁,长约30米,宽约20米,非洪水期高出水面10米(水下约30米),兀立于夔门前,拦截峡江航道,激起狂澜万卷,泡漩千重。北宋《太平寰宇记》说:“滟滪堆又名犹豫,言舟子取途不决水脉也。”峡江船夫到此,无不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犹豫不决。峡江船夫们都会唱《滟滪歌谣》:“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袱,瞿塘不可触。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年冬季,航道工人清除航行隐患,用20多吨炸药将其炸除。其中最大巨石存放在重庆三峡博物馆,供人参观。年滟预堆(张祖道摄)滟滪堆后面山地,即白帝山。白帝山位于夔门左侧,山体是原白帝城旧址。西汉末年,公孙述占据此山,见山上井中白雾升腾,视为“白龙献瑞”,于公元25年自称白帝。随后,公孙述将此井命名白龙井,在此山筑城命名白帝城。公元年,蜀主刘备伐吴兵败,退守白帝城,临终前将后主刘禅托孤诸葛亮,史称“白帝托孤”。夔门前的白帝山(年8月《亚东印画》)白帝城古城遗址发掘后,方知古城是城中有城。考古人员先后发掘多个城门:东门、小北门、大北门、皇殿台瓮城门(桑閤门)、小西门、西门等。其中,东、西城门靠近长江。年白帝城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帝山顶白帝庙,是后人纪念公孙述所建。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公孙述被刘秀剿灭。若干年后,人们在白帝山上修建庙宇,供奉公孙述像,称“白帝庙”。白帝庙前门楹联额上“白帝庙”三字,是宋人张珖用汉隶书写,一直保留至今。白帝庙本是纪念“白帝”公孙述的寺庙,但自明正德七年(年),四川巡抚林俊认为公孙述僭称帝号,大逆不道。于是毁其像,另祀土神、江神和马援,改白帝庙为“三功祠”。之后,历代奉节地方官改来改去,庙名改回“白帝庙”,供奉改为汉先帝刘备。白帝庙仪规形成“白帝庙内无白帝,白帝庙祭刘先帝”。白帝庙大门(选自《YANGZI》)“白帝托孤”彩塑(选自《长江三峡》)白帝山西山腰原有观音洞,是一孔人工挖凿的古洞。洞内呈方形,约50平方米。洞口面南,额题“观音洞”三字。此洞开凿于明正德十四年(年),清乾隆十四年(年)重建。洞北侧壁上凿有石坛,坛上正中有千手观世音塑像,两侧立有龙女童子,姿态曼妙,栩栩如生。据洞前清代石碑上文字记载,洞前原有一楼,祭祀镇江王,称镇江王楼。咸丰初年,人们募捐将此翻修一新。随着岁月流逝,此楼逐渐颓废,旧址修建了杜甫西阁。观音洞东侧,清代建有镇江王庙。镇江王,又称为镇江王爷,是传说中专管水界神灵的杨泗将军。古时江中行船、岸上拉纤多有凶险。船破货失人亡,人们皆怨水界神灵作怪。因此,商贾行旅,船家船夫,但凡出入瞿塘峡,均来此观音洞、镇江王庙上香祈求平安。此地香火十分旺盛。民国时期,镇江王庙犹存。瑞典地质学及考古学家安特生来三峡,曾游览此庙。因为传说杜甫在奉节期间,曾在观音洞外边居住,写有《西阁二首》等诗篇。年,奉节政府在此修建“杜甫西阁”,又称“奉节草堂”。观音洞镇江王爷庙(安特生摄)杜甫西阁(选自《三峡古栈道》)白帝城西南,还有一处古迹,即偷水孔古栈道。旧志称此栈道为东晋益州刺史鲍陋开凿。东晋义熙三年(年)四月,鲍陋被任命为益州刺史。鲍陋在白帝城上任不久,被成都王谯纵部下谯道福包围。谯道福认为,白帝城内无水,全凭挑江水饮用,只要围住白帝城,城内军民断水必降。白帝城内水源被断绝后,鲍陋遂命工匠开凿此栈道偷偷到长江取水。《水经注·江水》云:“益州刺史鲍陋镇此,为谯道福所围,城里无泉,乃南开水门,凿石为函道,上施木天公,直下至江中,有似猿臂相牵引汲,然后得水。”屈指算来,此偷水孔栈道已有多年历史。白帝城偷水孔栈道(选自《永远的三峡》郑云峰摄)如果从白帝城乘船出发,顺江而下游览三峡,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一定从脑海中跃出——那便是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由于三峡内水位落差大,水流急而船速快,若要欣赏瞿塘峡风景,千万要站在船头不断向两岸浏览,否则两岸美景转瞬即失!顺流而下,过了铁锁关,进入夔门。参看笔者绘图,瞿塘峡北岸主要风景名胜有:老关庙、古炮台、渔王洞、古栈道、“开辟奇功”摩崖石刻、七道门、圣姥泉、“天梯津”摩崖石刻、风箱峡、黑石滩、白果背古桥、白果背航标站。瞿塘峡南岸主要风景名胜有:粉壁墙、孟良梯、凤凰饮泉、倒吊和尚、显圣庙遗址、犀牛望月、大溪文化遗址。对于瞿塘峡诸多名胜古迹,简介如下。自白帝城顺江而下,北岸地名即老关庙。老关庙位于草堂河汇入长江口的东岸,这里本是年代久远的关公庙遗址,当地人称老关庙。许多奉节人不知道,关公庙并不“老”,关公庙遗址下层文化历史却很“老”。发掘出的老关庙下层文化遗存,其文化历史十分接近大溪文化历史,远远在修建关公庙之前!决定修建三峡大坝后,年-年由吉林大学考古系在老关庙旧址上抢救性发掘(后来又有两次发掘),发现此处有中华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到商周时代,均有宝贵文物出土。一下子将此地文化提升至年之前!上世纪下半叶,老关庙旧址上曾修建过长江航道信号台。信号台工作人员怎么也没有想到,大量铺路用的陶片,竟是数千年前我们祖先的生活用具!年老关庙信号台指挥峡江船筏(乔德炳摄)古炮台在瞿塘峡口赤甲山腰,又名赤甲炮台。炮台位于夔门绝壁北岸,与南岸石壁相对,距江面百米以上。炮台上有两尊铁炮,皆是后来仿古铸制。炮口均面向夔门峡口,虎视眈眈,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杀气。此炮台最早使用,可能在宋代,后来历代相沿。《宋史?刘廷让传》曰:“初,夔州有锁江为浮梁,上设故棚三重,夹江列炮具。”按史书所记载的“夹江列炮具”,说明当时不仅北岸有炮台,南岸也应有炮台。夔门古炮台(选自《中国长江三峡》)渔王洞在古栈道下方,乃天然石洞,洞口直径约26米。洞旁直立有3块大石,好似三个人临江而坐,注视着奔腾的大江。传说,古代夔峡中生活着一位渔人,以打鱼为生。渔人有一身出神入化的水上功夫,纵横在千里峡江,出没于波峰浪谷。他只要有一支竹筒,便可在水下生活三天三夜。只要望一眼水里的漩涡,他就可以知道水下有多少礁石。峡江两岸的人,都称他为“渔王”。渔王和他的妻儿就住在洞里,没事时就坐在洞口观察水上行船,一有险情,便为船家指明航向,化险为夷。天长日久,他们一家人化成三块石头,依然在洞口帮助过往船只。瞿塘峡渔王洞(选自《中国三峡》)瞿塘峡渔王洞口雕刻(郑云峰摄)瞿塘峡,有着中国古代最辉煌工程之一——古栈道。三峡沿江栈道中,瞿塘峡栈道最壮观。瞿塘峡栈道从白帝城开始,东至大溪,全长约10公里。瞿塘峡栈道,大部分是人工开凿在人烟稀少、峡谷幽深的赤甲山峭壁上,或半凿,或垫铺,或垒石,或搭桥,或凿槽……工程之巨,耗时之长,世所罕见。古人用勇敢与智慧,凿造绝壁上栈道长龙,令人叹为观止!石板岬槽道(选自《三峡古栈道》秦建明摄)瞿塘峡古栈道(选自《永远的三峡》郑云峰摄)瞿塘峡栈道,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战国策·秦策》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历代因生产生活需要,对瞿塘峡栈道均有修补。历史上,修筑瞿塘峡栈道(纤道)有许多志士,其中两个人劳苦功高:一人是平民李本忠,另一人是夔州知府汪鉴。汪鉴是光绪年夔州知府。光绪十四年(年)汪鉴为修夔、巫纤道,方便船工拉纤与民间行旅,带头自捐纹银1万两。四川总督刘秉璋支持汪鉴,拨银2.8万两,另由重庆、万县、奉节、巫山商家民间捐资2.2万两,启动了整治夔、巫纤道的工程。工程由知府汪鉴总负责,年4月开工,历时两年完工。人们对汪鉴之举有记载:“夔峡峭壁对峙,古无人径。时川江轮舶未通,木船之溯流而上者,至此皆坐以待风。风顺始可张帆上驶,否则舟至水滨,束手无法……公莅夔后,即以所得,于夔峡壁间凿开一路。广二丈余,凡百余里,所费巨万。自此溯流者,乃有施纤之地,不专侯风矣。”文中所说的“公”,即汪鉴。石板岬栈道下游不远,有一摩崖石刻“开辟奇功”。这一石刻为清末开县知府柳文洙所题。瞿塘峡栈道修建结束,四川总督刘秉璋上奏折为汪鉴等人请功,皇上降旨表彰汪鉴等人。开县知府题字赞扬汪鉴修筑栈道,夔州知府请匠人石刻于此。此石刻在栈道边崖壁上,高3.7米、长11米,底边高于路面约5米,“开辟奇功”四个楷书大字,其直径约1.5米。大字前有“大清光绪十五年夔郡太守汪公创开峡路因敬题”两行小字,后有“知开县事济南柳文洙”题款。瞿塘峡石刻“开辟奇功”(郑云峰摄)“开辟奇功”石刻下游数百米是七道门。七道门在赤甲山下,又名赤甲洞。七道门本是赤甲山绝壁上的天然溶洞,由于洞深曲折,洞中有七道险隘,因而得名。最外面的第一道门,高、宽约3-4米,犹如面向长江张开的虎口,大有吞云吐雾之势。洞内十分宽敞,但是坎坷不平,怪石嵯峨,各种石乳、石笋千姿百态。向洞内走约数米,即第二道门。二道门口小,进入后光线暗淡。探身顺着巉岩向天窗望去,只见洞顶孔洞有一线阳光射入,人称“一线天”。再向内进,大同小异,共七道门。七道门洞内怪石嵯峨形态各异,钟乳石笋千姿百态;宽处大如广场,窄处仅一人能通过。每进一道门,便有另外一番景象。七道门的崖壁,有清澈的间歇泉涌出,滴滴水落,伴随着空荡的“叮咚”声音。七道门在抗战时,洞中设置了数门大炮,炮口直瞄江心。百丈绝壁,一江怒水,奔腾咆哮,江心过往船只在绝壁洞口前显得近在咫尺,仿佛就在炮口下,真乃雄关险要。七道门(选自《中国长江三峡全景》刘家信摄)七道门洞口外有一处小平台,是“两观亭”遗址。两观亭原是六角凉亭,三重石阶,始建年代不详,年久毁废,至今仅留遗址。为什么此亭取名“两观”?皆因站在此亭,向上游可以看到瞿塘峡上端的夔门,向下游可以看到瞿塘峡下端的大溪口,上、下两观,瞿塘峡尽收眼底。七道门洞口东侧是圣姥泉,这是传说中天宫圣姥在此布施的圣水。圣姥泉本是间歇泉,自瞿塘峡形成后即存在。古代,人们尚无科学常识时,以为此水乃上天所赐。最早文字描述此圣姥泉是南宋文学家及诗人陆游。他在《入蜀记》中记载此圣姥泉。文曰:“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可怪也。”徒步过往瞿塘峡的行人,经过此泉常来解渴,只须对洞口大呼:“圣姥,圣姥,我渴了!”洞口顷刻会涌出清澈的山泉。一呼泉出,再呼再出……太神奇!此泉神奇,且富含矿物质,甘洌可口,入茗尤佳。七道门圣姥泉(选自《三峡古栈道》秦建明摄)七道门至风箱峡之间,有一“天梯津”摩崖石刻,后有小字四行:“大清光绪子己丑集赀创开夔、巫两峡桥道,均逾年乃成,余万六千金,尽以涪文教。其倡议则泾县查宗仁,督工则合肥蒯德相也。旌德汪鉴书并识。”余下有刻印两方。这方石刻,是瞿塘峡施工完毕的记载。此石刻高3.3米,长约11米,位于向外凸出的悬崖峭壁上。乘船通过此绝壁的游人若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lingzx.com/jlxtq/96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