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班”少数民族学员走进湖北省博物馆领略楚文化风情 一个地区的博物馆是反应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5月21日上午,武汉市紫阳街起义门社区组织少数民族双语培训班学员前往湖北省博物馆,开展“双语培训班走进省博,架起民族文化交流连心桥”活动,体验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与风情。 走进博物馆后,学员们满怀热情,在讲解员的带领和讲解下,有序地参观了展厅,在参观过程中,面前的每一件实物,每一张画面,犹如一本生动的历史教材,在学员们面前展现了荆楚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热爱湖北,热爱祖国的热情。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年,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风景区,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展厅面积平方米,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湖北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26万余件(套),以青铜器、漆木器、简牍最有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件(套)、国宝级文物16件(套)。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 湖北省博物馆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湖北省规模最大、藏品最为丰富、科研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年,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董必武来馆视察,并亲笔题写馆名。 镇馆之宝之一镇馆之宝之一——曾侯乙编钟 在馆中,留给学员们印象最深的非曾侯乙编钟莫属,它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最为耀眼的国宝级文物。它有不同批次多组编钟组成,共56件,分三成八组悬挂在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音质由上至下逐渐降低,全部都是双音钟。湖北省博物馆中的曾侯乙编钟除钟架外,全为元件,至今只有五件复制品,四件在武汉,一件在清华大学。曾侯乙编钟出土后,还有过三次演奏,足见曾侯乙编钟保存之完好;从曾侯乙编钟的演奏范围古时工艺之精湛。 镇馆之宝之一——越王勾践剑 博物馆中的楚文化宫是古兵器的聚集地,更是铜器的安家之所,在这里战国时的鼎、缶、盘、勺都有身影,古朴的身姿是智慧的象征,是发展的见证。弩、铋、戈、矛、盾、越王勾践剑的展现标志着勾践卧薪尝胆后杀夫差,雪前耻历史。其中勾践剑,剑身完好,剑锋犹存,实属难得。 越王勾践剑(SwordofGoujian),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克,极其锋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镇馆之宝之一——元镇馆之宝之一——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在历史长河中,瓷器曾经拥有一个时代,这里的瓷器展品中,质地细腻,做工精细,特别是浪漫而富有诗意的青花四爱图梅瓶和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更是无与伦比。还有车马坑,丝织展都给人以惊叹,与感吾。 参观的时间虽然有限,但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些财富,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悠久传统和深厚底蕴是无限的。 志愿者麦尔哈巴·吾拉木的带领大家朗读《武汉军运会东道主文明公约》 活动现场结合即将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还开展了少数民族“军运知识记心中,我为军运添助力”活动。大家在紫阳街志愿者麦尔哈巴·吾拉木的带领下,齐声朗读《武汉军运会东道主文明公约》,做好民族团结的表率,做好文明宣传的表率。随后开展军运会知识问答活动,号召少数民族人员积极参与武汉军运会,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结束时,学员们纷纷用汉语说到:我爱大武汉,我爱祖国!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活动,让培训班学员们了解我国古代的珍贵文物,提高思想觉悟,激发民族之魂。紫阳街起义门社区将不断拓展双语培训班教学内容和服务方式,以少数民族群众需求为导向,打造少数民族服务品牌,为民族工作服务提升、细化管理,促进和巩固城市少数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奠定良好基础。 文/谢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lingzx.com/jlxxw/127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