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您当前的位置:新闻中心荆州社会正文来源:荆州日报时间:-11-:46

这是荆州越来越美的五年,天更蓝,水更清,人水和谐,安居乐业;

这是荆州蓬勃发展的五年,生态改善成效明显,文旅产业方兴未艾;

这是荆州加速提档升级的五年,沿江化工企业“搬大搬强搬精”,传统产业纷纷转型,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取得成效;

……

绿地映完璧,碧水绕古城。

“十三五”规划首次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国家的五年规划,着力补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

五年来,荆州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做好加减乘法,打造绿色发展的荆州样本。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守护着千米长江岸线的荆州,扛起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绘就出一幅美丽新画卷。

俯瞰荆州城区。(黄志刚摄)

环境污染做减法建设生态美丽家园

今年7月1日,荆州境内千米长江干流、93千米长江故道实施全面禁捕,为期10年!

本月,市农业农村局等6部门再次出手,出台《荆州市长江流域规范垂钓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这意味着长江荆州段对垂钓管理有了明确具体的规范。

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是荆州开展长江大保护,实行退捕禁渔的第一步,也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举措。细化禁捕水域内的管理,更是荆州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减少环境污染的缩影。

“十三五”期间,荆州坚持生态优先,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一江碧水。

退渔还湖,为长江水生生物留出空间,各县市区全面行动起来——

年初,洪湖市启动整治工作,确保“洪湖围网一亩不留,围网竹竿一根不剩,渔民全部上岸”;

监利市为转产转业的渔民提供渔船渔具征收补偿、转产奖励补偿、过渡期生活补助等补偿安置;

江陵县制定《荆州市四湖流域恢复三湖白鹭湖退渔退田还湖实施方案》,大力推进退渔退田;

……

重拳整治,成效显著。

整治后的洪湖水质明显改善,从原来的Ⅴ类、劣Ⅴ类提升至Ⅲ类;监利江边的网箱被拆除,何王庙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里自由生活的“微笑天使”数量持续增加;江陵县四湖流域湖泊面积逐步增加,再现胜景;公安县埠河镇设置渔船集并点,江面上再也不见原先来往穿梭的大小渔船……

为长江“留白”,要从源头上斩断污染的源头。

作为农业大市,荆州在农业生产上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采取了一系列控污减污措施:建设有机肥替减化肥、水肥一体化等化肥减量增效示范样板,发展“虾稻共作、稻渔种养”生态种养模式……农民依靠绿色农业实现增收,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对此,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君说,“荆州是农业大市,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生产走绿色发展之路,事关乡村振兴和长江大保护成败。”

码头整治是环境治理中的难点和痛点。荆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合码头资源,还岸于民。

西起荆州和顺汽渡码头、东至白云机电厂区的沙市洋码头,曾是荆江沿线最繁华的地段,也一度成为脏乱差的典型。为实现发展与保护同步,荆州在此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荆江风情带核心区、绿色发展示范区。

洋码头文创园副总经理余波说,洋码头建设“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保留沙市历史人文记忆”,将80多栋老建筑保留了下来,对沙市商埠文化、工业文化、民宿文化遗址进行保护性改造。

五年来,荆州关停拆除长江干线处码头,沿江非法砂石码头“清零”。

做好环境污染的减法,为生态修复奠定了基础。荆州找准症结,以毫不手软、毫不放松的态度,打响污染防治攻坚的“硬仗”。

荆江沿岸美景如画。(黄志刚摄)

造林添绿做加法构筑长江保护屏障

一手抓污染防治,一手抓生态修复,荆州将绿色底色贯穿于始终,为“母亲河”建起生态屏障。

曾几何时,江边还是垃圾回收、砂石码头、违建市场的聚集地,如今这里一步一景,已成为市民休憩娱乐、欣赏江景的好去处。

杂乱江岸变身美丽公园,荆州下足了功夫。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宋文杰说:“长江大保护在荆州不是局部的,是系统的、全流域的。一个县市确定一个重点,砂石码头清理完后就开始复绿工程。”

洪湖、监利建起了长江防护林,实行洲滩造林;松滋、公安、石首将岸线植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城区段,西起江汉运河、东至盐卡港的荆江风情带,自西向东形成临江仙公园、万寿园、荆江园等六大功能区域。

在添绿护绿工作中,荆州还推出长江岸线管理员制度这一创新举措。年,荆州在全省率先推行长江岸线管理员制度,组建了一支人的长江岸线管理员队伍,他们身兼数职,成为长江岸线的宣传员、巡查员、保洁员、信息员、监督员。

石首绣林段长江岸线管理员袁智雄说出了这支队伍共同的心声:“誓让长江岸线美如画!”

依托水系脉络,荆州将绿色植入城市中,让市民开门见绿。

五年来,荆州始终将水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全面加强江河湖生态环境治理和水资源科学保护利用,走出了一条城市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发展道路:实施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稳步推进,7个主要黑臭水体基本消除,8个省级工业园区基本实现污水集中处理,14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标率已分别达到85.7%、92.8%。

我市大力整治黑臭水体,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沿路沿河沿湖栽花种树,环湖修公园,滨河建绿带,水系连通织绿网,构筑生态城市绿地系统,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让城市越来越宜居。

做足水文章的荆州,用灵动的水描绘出生动的绿,打造出景色宜人的城市风光。

产业发展做乘法实现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

将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荆州通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荆州答卷。

高举绿色生态发展大旗的荆州开发区,肩负着引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任。作为我市化工产业的龙头,安道麦荆州基地在搬迁中实现“蝶变”。

按照长江大保护要求,长江沿线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要全部“清零”,不在化工园区的企业要搬迁至园区内。安道麦荆州基地将从老厂区搬迁至荆州开发区绿色循环产业园内。去年9月,安道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翰林专程来到荆州,查看搬迁进展。

“荆州是安道麦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借厂区搬迁之机,安道麦将向荆州基地引入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在实现厂区产能提升的同时,推动生产工艺和环保水平的升级。”翰林的荆州之行,也显示了公司对荆州基地搬迁的重视。

在厂区搬迁中,安道麦投入51.9亿元,引入全球最先进的数字智能化管理系统、废水废气处理工艺,提升环保水平;进一步升级生产工艺,引入新的先进产品,致力于将荆州基地打造成行业内的领先企业。

市经信局对荆州沿江化工企业进行了整体梳理,确定了包括安道麦荆州基地在内的76家企业需要完成关改搬转任务,所涉总费用近亿元。企业在推进关改搬转中,实现“搬大搬精搬强”。

绿色动能成为荆州工业发展的新引擎。文旅产业兴起,推动了荆州新兴产业发展,更提升了荆州产业发展的“含绿量”。

将“水文章”与“楚文化”融合,纪南文旅区按照“世界遗产、中国品牌、湖北代表、荆州实施”的总体要求,在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的同时,引入方特东方神画、荆楚文化大观园、围棋小镇、郢城文化园等绿色产业项目;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整体城镇化建设,打造“中德生态城”“中法生态城”,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发展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人不负绿水,绿水必将滋养一方。

“十三五”期间,荆州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全社会齐动员、共参与,努力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魅力荆州。(记者刘娟马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lingzx.com/jlxxw/137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