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处汉江平原,是一个水乡泽国。这里河流港汊纵横交错,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出门见水,举足涉河,因此,水上交通工具十分必要。早在遥远的古代,湖北人民就用自己的智慧造出各种船只,行驶斤碧波千颂的湖泊之中,击在波涛涌的万里长江。 一、西周时期楚国的造船水平 西周时,周昭王曾率大军来到江汉地区,横渡汉水时,他乘坐的木板船在江中沉溺,昭王及其随员均遭灭顶之灾。原来昭王对江汉地区的侵扰引起楚人的愤慨,楚国船夫“以胶船进”(《史记·正义》),使船中途沉没。什么是胶船呢? 最早的水上运输工具是独木舟,即所谓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易辞》)。稍后出现了木板船。制造木板船技术的关键在于连接和粘缝,连接不好,船会解体,粘缝不密,则会漏水。楚国的船夫已掌握了这些技术,他们不用草杆、麻丝、竹茹、油灰等常规原料,而故意用易溶手水的胶质粘缝使船到江中漏水、解体、沉没。 二、楚国造船业的发展过程及通航范围 楚国大规模造船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平王迁都郢,始筑郢城。郢城南邻长江,上控巫巴,下走吴会,附近河流密布,有利于通航,也是良好的造船基地,古人称之“楚船官地也”。楚国的另一重要地区鄂也是造船基地。 楚康王时,楚国已建立了一支水军。他曾在公元前年和公元前年时两次进攻吴国,但此时楚国“舟师”不及吴国,“无功而还”。此后两国交战频繁,楚国多败,被迫迁过都城。这时越国起来灭掉吴国,而越国因战争国力损耗,终被楚灭。此后,楚国控制了长江流域的航运权。楚国丰富的物产就在这条被称为“黄金水道”的长江上往来运贩。 战争中,楚国从吴、越汲取了先进的造船技术。吴国的斗舰艅艎,是“涉川之良器”。这种船体形宽大,首尾高耸,船头还绘有鹢鸟的图形,是吴国国君乘坐的指挥船。这艘船曾一度为楚所有,吴军又将它夺回。后来鄂君造了一艘大船,很可能是仿艅艎而造。 楚国民船的规模也很大,鄂君的船队曾拥有一百五十只船,船上已装有帆。宋玉的《风赋》中“激飏熛怒”,便是对劲风吹帆的生动描述。这时仍是插木桩系船,停船较多的地方便成子码头。 楚国的通航范围很广。楚怀王曾授给鄂君启一只铜铸的节。从节上的铭文可知,当时以鄂为起点,北上沿汉水经过鄢到棘阳;沿江东下可达彭蠡湖,经过松阳到爰陵;西南可达三湘,经水到鄙,长江中下游都可通航。楚国的航船可到达如此广阔的范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它造船业的发达情况。 三、从西汉出土船模探究湖北地区造船 秦汉国家统一后,长江流域的江陵和武昌仍为水上交通的中,这里既是物资和军队的转运站,也是重要的造船基地。 西汉初年,吴王濞曾“伐江陵之木以为船。”(《汉书·伍被传》)在江陵造船不仅因那里盛产木材,而且江陵是当时的造船中心,造船经验丰富技术高超。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出土了木船模型一只,用整木雕成,全长71厘米,形状细长,头部较容,尾部稍宽,中部最宽,约10.5厘米。底部中间齐平,平面呈梭形,中间大,两头小,两端呈流线型上翘,以减少流水阻力,符合力学原理。 船面首尾两端呈平面,中部雕空,留出旁板构成底舱,舱内置横梁若干,上有盖板,中部和靠近尾部的船身旁板上各凿小槽,上置横过梁两根,伸出船外。在船上的许多零件中,有“人”字形木架两根,船形木板两块,其中一块下有凹缺似门,按两者弧度拼合,恰为舱房蓬盖的前后山墙及顶架。 另有长条木板,盖上后成两个坡面的悬山式房顶;另有窄板两块,疑为舷板,故将其搁在跳出的过梁上,恰为舱房外撑篙、荡桨之通道。还有木柱,桨桩若干,其下皆有榫头,船边上有许多榫眼。另有木桨5只,但未见船舵,可能是以桨代舵。从同出土的简册可知,当时有的大船有22只桨,船身一定很大了。看来、西汉时湖北地区已能造结构较复杂,体形较大的木船了。 四、三国时期湖北的战船规模 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为了控制江汉平原,对襄阳、江陵争夺激烈,最后,江陵、武昌终为孙权所占,武昌还一度成为东吴的都城。江陵、武昌等地的造船业又有进一步发展。 当时造船的规模很大。武昌(即鄂城)有“横藇船屯”之称,是重要的造船场所。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夺“船千艘”,败江夏太守黄祖,又夺“船六千艘”(《三国志·吴书》)。这些船均造于夏口。刘表在江陵造船,“治水军蒙衝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前,刘表在襄阳的战船大部分为曹操所得,刘备仅得到一小部分,也有数百艘之多。 由于战事需要,三国时所造的多为兵船,且因为造船技术仍有许多缺点,船只也极易颠覆。孙权曾在鄂城造了一艘名为“长安”的三层楼船,在试航时因大风骤起,只好避入樊口,以免遭颠覆。 五、湖北造船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东晋、南朝偏安江南,十分重视长江航运。江陵、夏口、襄阳不仅是重要的水陆码头,而且是主要的造船场所。 东晋荆州牧陶侃坐镇军事重镇江陵时,曾令“官用竹皆令録厚头,积之如山”(《世说新语》卷上)。以后桓温伐蜀时,“装船悉以作钉”。江陵造船規模之大可以想见。刘宋时,荆州刺史沈攸之曾把荆州送往建康的物资割留下一部分,其中战近千艘。南梁时,王僧辩从江陵出兵讨伐侯景时,水军顺流而下,“轴舻数百里”,兵船数量很多。这时的襄阳也曾有造船艘的记载。这一时期造船不仅数量多,体积大,而且技术上进行了某些革新。 以竹钉代替铁钉。至少陶侃作荆州牧时已使用了。他把破竹制矛所剩根部作成竹钉来连接船板,避免了铁钉在水中易腐的缺陷。 大量用橹。橹,也作,东汉时已出现,是由长桨演变而来,兼有桨、舵双重作用,既可以助船前进,又可以调整船的航向。南齐时,在襄阳造船舰艘,各将领都争着要撸,吕僧珍事先做了准备,“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当时橹可能已装在船尾。 这时期,风帆与船舵的使用已很普遍,船锚也已经使用了。 以前建造大楼船,都是二船并列的连舫,即在并列的两条船上安横梁和甲板,再筑楼台。这种船虽宽大平稳,但航速慢,机动性差,且横梁受波浪影响,容易断裂,危险性大。唐代开始,连舫变成单体船,这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重大革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时首先在武昌制造了体积很大的单体船。唐大历、贞元(-)年间,有一个叫俞大娘的人航船最大,船上可以养生送死、举办婚丧大事。在长江上运货,“岁一往来,其利甚博,此则不啻载方也”(《唐国史补》卷下)。当时象俞大娘这样在长江上以运货赢利的商人很多。广德年间,鄂州一次失火,就烧航船艘。 南齐时,祖冲之曾制造千里船,“施机自运,不劳人力”“日行一百余里”,但未见运用。唐代,千里船的建造又在襄阳出现,这时已改称车船。贞元年间,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刺史李臯造了一艘车船,不挂风帆,在船舷两侧和船后装有3个轮子以轮代浆,旋转击水,推船前进,快如奔马。这种车船建造容易,船体坚固,船的动力装置由半机械装置代替人力划,到了南宋时,车船就普通制造使用了。由于在作战中进退自如,进攻力强,车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宋代襄阳的造船业仍然兴旺,造船技术也有所创新。如南宋末年,蒙古军包围襄阳达5年之久,宋将李庭芝驻郢州(江陵),他在救援襄阳城时,由义军首领张顺、张贵为都统,埋伏在团山。张贵造无底船百余艘,中竖旗帜,军士立于船两舷引诱敌军跃入船内,因船无底,跳入的敌军沉溺水中。这种无底船就是一种新型的战船。 湖北的造船业,几干年来不断发展,屡有创新,在我国科技史上留下自己的一页。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lingzx.com/jlxxx/136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