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 通讯员李雪萍欧阳钰海 “穷窝子”、“水袋子”是以前湖北省江陵县资市镇青山村的代名词,由于辖区内农田地势相对较低,一遇到大雨天气,水排不出去,基础设施跟不上,村里产业发展不了,陷入了“灾害致贫,因贫防不了灾”的死循环。 今年3月,青山村正式上榜“年湖北省综合减灾示范村”,成为江陵县唯一上榜的村。一个基础设施落后的乡村何以成为防灾减灾的全省先进?日前,记者进行了探访。 青山村位于江陵县资市镇东部,全村面积1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近年来,青山村大力推进防灾减灾及基础设施建设,减轻灾害风险,已累计疏通沟渠米,拓宽公路至5.5米,提升了全村应对灾害的应急预防水平。 “以前,村里仅仅种一些常规的农作物,沟渠不畅、道路阻塞、排水非常艰难。”资市镇青山村党支部书记范后林说,这几年青山发展产业,沟渠疏通了,乡村产业也呈现蓬勃发展势头,形成了“高田种瓜、低田养虾、农户的房前屋后果树开花、散养鸡鸭”的农业模式。 青山村应急避难场所公示 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打破了村级产业发展的桎梏,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也让青山村有了做好减灾工作的底气。青山村利用村级建设资源共享,确定了3处选址安全、通行便利的避灾场所,避难场所功能区分明确,并储备有充足的应急物资。此外,为了让防灾观念深入人心,各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栏和应急避难点标识标牌在青山村也是随处可见。 青山村应急物资储备库 “这是我们的物资储备站,现在我们每个居民点包括我们村委会这里都设立了显示牌。”范后林告诉记者,他们修建的物资储备站,里面存放着棉袄、棉絮、防汛抢险的物资包括消防救援的物资,在紧急避难场所,可实现基本的应急保障。 青山村应急避难场所 在青山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娟的指引下,记者看到,青山村的避难场所分别设置了医疗卫生室、电商超市、公厕、停车位,还有应急物资储备点。“用于避难广场的人员,物资、各方面的需求都已经配套了,广场的面积可以容纳多人。”王娟说。 为将防灾工作落实落细,切实提高全村的防灾减灾综合能力,青山村设立了由村两委及村组干部共同组成的防灾减灾小组,通过多种渠道及措施将防灾减灾的观念传递给青山村村民。 如今,“穷窝子”拔掉了“穷根子”,青山村也找到了产业发展的新路子。目前,青山村吊瓜种植面积亩,虾稻连作面积亩,每年村集体经济增收达到多万元。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lingzx.com/jlxyy/126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