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凿通的白沟、泉州、平虏、新河等运河,改变了华北平原的水系组成,原本在华北平原上由西向东流的几条大河横向相互连通,然后奔流入海,还有渤海西岸的新陆地向海伸展,也促进了海河水系的基本形成,天津一下子就成为北方出海的咽喉要地。天津成为北方有名的海港和河港的水运枢纽,这也对天津当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曹魏统治的时期,又发展更新了海河水系运河。一是重新开凿了白马渠。白马渠是连接呼沲水和漳水的水道,是曹魏白马王曹彪监督修筑的,所以取了白马渠的名字,别名是白马河。二是司马懿在魏明帝景初二年(年)在饶阳县境内开凿一条引呼沲水北入沲水的运河,司马懿的目的是为了征伐公孙渊。这条渠的起点是呼沲水岸边的鲁口城,这条渠也因此而得名鲁口渠。 建安年间,利漕渠连接了白沟和漳水;白马渠、鲁口渠连通;了漳水和泒水以及呼沲水。三条人工开凿的运河连通了白沟、呼沲河、漳水、漳河4条天然运河,七条河流形成了一个贯通河北平原的水运交通网。这个交通网可以连通东汉年间在河北平原上开凿的各条人工渠,河北平原上出现了一幅无比壮观的水运网。 淮河以北各运河的开辟 曹魏期间,因为军事和经济发展需要媒介,曹魏家族把淮河和黄河之间的运河当作不可缺少的国家依存条件,曹魏家族不遗余力苦心经营着整个运河网络。曹丕篡汉之后,把国都迁移到了洛阳,许昌(魏时改许县为许昌县)以及邺县是洛阳的陪都。三国时期是魏、蜀、吴三足鼎立,秦岭淮河区域战火不断,襄阳是必争之地;魏国和吴国争夺淮南,合肥也是必争之地。 这也更加坚定了曹丕修筑黄河、淮河之间的运河工程的信心。许昌到淮水,在鸿沟没有淹塞之前是鸿沟支流所在地,现在附近只有颍水、洧水可以继续通流。许昌在颍水上游,颍水下游是寿春的西边,颍水在寿春之西直接注入淮水。颍水西边是汝水,东边是洧水(下游皆入于颍水),颍水、洧水、淮水共同组成了一个水网地带。曹魏想要争夺淮南,必然需要向淮南运送军队和粮食。于是曹魏统治者先后开凿了“贾侯渠”、“讨虏渠”、“广漕渠”、“千金渠”、“淮阳渠”、“百尺渠”。 贾候渠 贾候渠是贾逵在豫州当刺史的时候负责开凿的。开凿的时间是汉献帝延康元年(年),贾候渠位于今河南西华县与淮阳县之间,贾候渠全长约余里,贾候渠的作用是沟通颍水与洧水。 讨虏渠 魏文帝曹丕在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东)时开凿的,开凿日期是黄初六年(年)三月。讨虏渠在今河南郾城,它沟通了颍水与汝水。目的是为了和淮南相通,和吴国开战,所以就有了讨虏之名。 广漕渠 广漕渠是魏国齐王曹芳即位初年(年)开凿的。负责人是邓艾。当时,司马懿想要扩大魏国统治区的粮食生产,同时也为了阻止吴国囤积军粮。所以司马懿便派遣邓艾去今河南淮阳县等地去考察,邓艾一直走到了寿春,在当地经过细致的考察之后,邓艾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灌,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三国志》卷二八《魏志·邓艾传》)。广漕渠的开凿成功使魏国在和吴国打仗的时候占尽上风。魏军可以泛舟东下,直达江淮,所需的军用品都能有所储备,同时也减少了水灾的侵害。 淮阳渠、百尺渠 这两个水渠也是邓艾监督修筑的。时间是在公元年。这两个水渠是在颍水、汝水上游,连通了颍水、汝水。淮阳渠实际上是对贾厚渠的进一步修整、扩大。百尺渠的北段和广漕渠相连接,南段和颍水相接,所谓百尺渠,实际上是沟通广漕渠和颍水的一条水渠。 千金渠 千金渠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都城漕运畅通,还兼有保证城市用水的供应。魏明帝太和五年(年),都水使陈协在东汉张纯修筑的阳渠的基础上重新修筑了千金渠。陈协修筑的千金渠的水道,是引来谷水流过洛阳城北,然后分出一条支流流入洛阳城,支流在洛阳城东出城汇入阳渠,到偃师又汇入洛河,不仅增加了洛水的水量,还保证了洛阳城内和南北各地的水运通畅。 曹魏所修筑的运河,目的都是为了方便运兵运粮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灌溉田地和屯田。曹魏前期把屯田定为基本国策之一,但后来就不怎么重视了,因为曹魏的粮食生产已经得到了改善。曹魏开凿的运河和其它朝代不一样,曹魏所修筑的运河大多在于淮河上游西北一带,主要利用了汝、颍、洧等天然水道,然后形成运河网络。 西晋扬口运河 扬口是三国时期的运河工程,是由杜预在镇守荆州的时候负责开凿的。杜预(~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经担任过西晋镇南将军,因为剿灭吴国有功,被封为当阳县侯。杜预脑子里很有谋略,平时也习惯读书,被别人称为“杜武库”。他镇守荆州(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县)的时候,因为交通不便,所以就起了开凿运河的心思。 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叔敖、楚灵王、伍子胥都在荆州地区开凿过运河,但是由于历史的更迭、自然界的变迁,原先的运河都堵塞,无法再行船,千百里之间没有别的道路。晋武帝太康元年()剿灭吴国之后,晋武帝想要加强晋朝的首都和长江地区的联系,开凿水道就显得无比重要。所以杜预就“开扬口,起夏水,达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县),千里有余,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 扬水入沔的地点称为扬口,在如今的湖北潜江县。扬水在江陵城北部发源,沿着江陵城向东流去,经过竟陵县(今潜江县西北方),到了扬口进入沔水。这个扬口也被称为中夏口。扬口运河从沔(汉水上游)一直通到江陵,东边达到巴陵(今湖南岳阳),有效避免了荆江和汉江下游的曲折、绕远和风险,经过湘江水道,可以运送今湖南、广西等地的漕粮。 扬口运河是怎样沟通汉水和巴陵、从湘江转到广西和湖南各地的呢?扬口运河的关键就在于它“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当时,江陵城有三大湖:白湖、中湖和昬官湖。春夏时期,下雨比较多,三个湖里的水就通过扬水进入长江。到了缺水的季节,又通过三湖来达到储存水流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内泄”“外通”。 杜预之后,曾经有人两次修整杨夏运河,都与扬口运河的水源有关系,可能是“内泄”长江的水道后来堵塞了。一次是在东晋元帝司马睿武元年(年),荆州刺史王敦受命“凿漕河通江汉南北埭”(《舆地纪胜》卷六十四《荆州府·漕河》);另一次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中期,疏通白湖,下注扬水,补充水源,以广运漕。但是,都没能再恢复通往大江的水道。 吴国开凿的破冈渎 三国时期,孙吴占据着江东地区,为了方便太湖地区和都城建业(南京)的往来,赤乌八年(年)八月,“使校尉陈勋作屯田,发屯兵3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冈渎”(唐许嵩《建康实录》卷二)。句容就是江苏省句容县,云阳西城是如今的江苏省丹阳县,吴是江苏苏州,会是浙江绍兴。破冈渎在今镇江市西南。破冈渎名字的由来也是颇有一番来历。这条运河起源于小其(句容县东南),向东穿过山岗,抵达云阳西城(丹阳县延陵镇),可以和原来的江南运河相衔接。东吴的3万劳役要开凿这个山岗,可以想象工程量的浩大。渎是指破冈工程,所以称为破冈渎。破冈渎在中国的运河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一是破冈渎沟通了太湖流域和建康流域,苏州、绍兴交通运输迅速发展起来。建康因此成为南朝的都城。二是破冈渎的东段(从丹阳到苏州、绍兴),实际上是隋代运河的起源,对隋代京杭大运尤为重要。 南京是六朝古都,交通十分重要,对于苏州、绍兴的漕粮运输十分重视。东晋、南朝等都利用过这一条运河,后来因为破冈渎冬季枯水节水流变浅、难以行船,梁朝(~年)时另外开凿了一条上容渎。句容县东南方向2.5公里处实行了“顶上分水”,向东南流的沿着河道修筑16道堤坝,共长15公里。向西南流的沿途修筑5道堤坝,长12公里,最后流入秦淮河。所以称为“上容渎”。上容渎的运气不佳,在陈朝的时候被淹没,水道也被堵塞,所以陈朝的时候又重新修筑破冈渎。 隋文帝在剿灭陈朝之后,没有放过这条关系到几个王朝兴衰的破冈渎。他认为建康应该被毁掉,维系着金陵“王气”的两条渎也应该被毁掉,免除后患,所以隋文帝下诏废掉了两渎。帝王之心,可见一斑。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lingzx.com/jlxyy/126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