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1593234657343333&wfr=spider&for=pc 《长安三万里》讲述唐朝安史之乱后,边关局势紧张,长安岌岌可危,当时的节度使高适正困于孤城,长安却突然派监军太监前往,年老的高适回忆起了自己与李白的一生。 高适,字达夫,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就是他写出千古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众所周知被称之为“诗仙”,李白所作词赋,有极高的艺术地位,电影要说到唐朝长安,离不开李白的诗。 那《长安三万里》为什么不选择李白作为主角,而是选择了声名不够显赫的高适呢? 原因有三: 01 高适的一生就是平凡人追求理想的一生 《长安三万里》的导演谢君伟说:“我们并不想做一部《李白传》,因为普通观众很难代入天才的视角去看世界。” 高适早年家道中落,祖父是安东都护高侃,祖上的荣光给了高适远大的抱负,他一生都在追求像祖父一样,在战场上实现自我价值。 高适一生非常坎坷,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前半生都没有什么成就,直到安史之乱后,才逢乱世得以出任节度使。 但高适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知道自己武艺不够精湛,就回到梁园苦练武艺,知道自己写诗不如李白,就常常读书,读不进去就叫书童念给他听,最后高适成为唐朝诗人中政治成就最高的人。《旧唐书》中记载“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就是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平凡人,跟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一样,导演就是想让观众跟着这位普通人的视角去看李白,去看唐朝诗坛璀璨的群星。 02 虚实相交前景遮挡层次丰富 高适是沉稳务实的,脚踏实地的。李白则是豪放不羁的,恣意潇洒的。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非常有戏剧冲突。 高适与李白青年相交,彼此的情谊作为剧情的主要脉络,高适的经历是写实的前景,李白的故事则是虚化缥缈的片段。 所以电影选择高适作为主线,用完整的叙事线来介绍高适的成长,而高适的成长中,又有李白对他的影响。影片最后讲到高适大胜吐蕃所用的战术,就是受到李白教他的相扑之术的启发。 03 高适的一生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高适出生后不久,唐朝便迎来了开元盛世。高适第一次进长安,看到的是长安一派繁华景象。 电影里面,高适不管是回梁园,还是入长安,每一次的转折都与李白的际遇相映照,也体现了时代的进程。 高适的一生逐渐铺开的是唐朝日益动荡的政局,直至他当上了节度使,李白却错投阵营,“人至暮年,急中出错”。 至此,长安已经一幅破败景象,早已不复当年气象。 高适不仅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命运,也历经了唐朝伟大的诗歌文化。在高适的视角里,杜甫、王维、孟浩然……等等名垂千古的人物,也都鲜活起来。 影片的结尾,李白被赦免,他在江中赋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时候,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谁是前景谁是主体,都已经无足轻重了。 高适的这一生,李白的这一生,全都变作星星点点,汇入璀璨的历史长河里。 我不禁泪目,故事峰会路转,人生豁然开朗。 《长安三万里》,“长安”代表的是高适与李白心中的理想之地,而“三万里”则是指长安太遥远了,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也许所求并不如所想,但到最后,理想都变作历史的一粒尘埃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lingzx.com/jlxyy/141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