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曹操,令人又爱又恨的家伙。

据说,看了《军师联盟》的小伙伴,十个有七个对曹操黑转粉(也可能是粉演员于和伟),并感慨“世人皆错看曹孟德”。

问题是,世人真的错看曹孟德了吗?

评价曹操是容易的,也是困难的。连五岁小孩、七十老妪都能以黑白忠奸说上两句。但是,社会大众所认知的这个曹操,显然只是文学艺术塑造出来的曹操,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相去甚远。

有些人很能说,跟你叨叨叨半天,然后你发现,他叨的是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里的曹操。

不管你评价的是不是一个假曹操,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么一个强势霸道的人物,在他生前身后根本无法控制舆论对他的风评。在他和他的后人掌权的时代,尽管可以通过强力消弭大多数负面声音,但是,历史永远犹如那根中规中矩的弹簧——压制得越厉害,反弹力度就越大。

只有当社会进入了可以自由言说的阶段,人们才不会带有情绪性地去扼杀或捧杀一个历史人物。曹操的生前身后名充分说明了这个朴素的道理。

●●●

▲陈寿剧照

说曹操,陈寿就到。后世关于曹操的生平事迹记载及演绎,基本都是由西晋史学大咖陈寿奠定的。

陈寿在《三国志》中为后人塑造了一个正面的曹操,这个曹操唯才是举、足智多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

举个例子,陈寿笔下的曹操是一个十足的忠臣。汉末皇室衰微,当时有多少野心家蠢蠢欲动,想另立皇帝,但曹操坚决反对这么干。

董卓入京后,废弘农王,立献帝,也试图得到曹操支持,曹操吓得赶紧改名换姓跑路,我惹不起但躲得起。等到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公愤,曹操积极参加讨董联盟。

后来,袁绍、袁术都有谋废皇帝或自立为帝的举动,均过不了曹操这一关。

青州黄巾军叛乱,曹操一举平定,并收编为青州兵。后来打乌丸,败马超,降张鲁,逐步统一北方,为汉家天下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此时的曹操大权在握,“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被封为“魏公”“魏王”,手下人都劝他称帝算了。

不可否认,曹操已经完全具备了称帝的软硬件,但他始终未取汉自立。终其一生,“人臣”而已。

写出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曹操,莫非是陈寿收了曹家的好处替人写软文不成?

陈寿作为一代良史,他的《三国志》和司马迁的《史记》有得一拼,都是驰名产品。他绝无可能干这种自砸招牌的事。

陈寿唯一的局限来自于他所处的时代。他主要生活在西晋,那是司马氏的天下。西晋承曹魏而来,故以曹魏为正统。对于当时的史家而言,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要把魏国的君臣写好了,才能凸显西晋的合法性,这叫正统观。涉及到相关人物,就要为尊者讳。

因此,留给陈寿的言论空间是有限的。

即便如此,陈寿的伟大之处在于,戴着镣铐跳舞,尽其所能撑大舆论空间,力求做到秉笔直书。他所叙述的曹操,就其表现来说,的确是忠于汉室的。在这一点上,陈寿并未撒谎。

而那些涉及伟人负面形象的事迹,陈寿只能舍弃不写或者隐晦地埋藏在字里行间。比如,一百年后裴松之给他的《三国志》作注,记载了曹操飞鹰走狗、欺骗叔父之类的事情,陈寿都没有提到。再如,曹操吃了败仗的赤壁之战,陈寿仅用了二十几个字带过。

即便如此,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史家敢小瞧陈寿。因为,每一个写史者都懂得陈寿的不易。

学过历史、搞过新闻的人应该都知道,陈寿写史的原则就是大家孜孜以求的“可以有不说出来的真话,但是不可以说假话”。

●●●

▲东汉末年的月旦评

基本在西晋后期之后,写史者已经无需为曹操隐晦什么。也就是说,怎么写曹操,是一个完全自由的领域。

南朝人裴松之为陈寿的《三国志》作注。他注解中的曹操,已不完全是汉末英雄豪杰,而是增加了阴险狡诈、酷虐嗜杀、嫉贤无情、犯上作乱等负面形象。

汉末盛行品鉴之风,能够得到当世名流的赏识,哪怕只是一句话,这个人就可能闻名遐迩,然后可能被推举孝廉,走上仕途。裴松之引用野史最早告诉我们,曹操初入仕途也是走这条路。

曹操找到汉末著名的人物评论家、主持汝南“月旦评”的许劭,要他说两句好话。许劭一开始不肯说,在曹操一再逼迫之下,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了,欣喜若狂。

这句话,至今仍是对曹操的最经典评语。从裴注之后,曹操再难摆脱“奸雄”的称号。

还是董卓另立皇帝,欲拉拢曹操这件事。陈寿记载,曹操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至于东归路上发生什么,陈寿没写。

裴松之则引用几种史书详细记述这一路发生的事情:《魏书》认为曹操为了自我防卫而杀几个人;《世语》说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儿子图谋杀害自己,于是杀了八个人;孙盛《杂记》说曹操杀了人之后还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总之,各书在曹操杀人这一点是相同的,说明曹操性格多疑、自私。

裴注使人了解到,曹操是不顾旧情的残暴之人。

裴注中,曹操的类似暗黑史比比皆是。再如曹操的忌才嗜杀、阴狠刻薄,陈寿只是一句话带过:“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裴松之则引用了大量史料予以佐证,对曹操的行事风格和人品进行了否定。

至此,曹操的两面性,他的伟大和卑劣,由陈寿和裴松之共同书写完成。历代而下,无论粉曹操还是黑曹操,都沿着他们的路数走下去。

●●●

▲罗贯中铜像

唐朝人最粉曹操,但唐太宗也批评他的反叛之心(“有无君之迹”)。

到了北宋,挺曹党和反曹党基本一半一半。尤其在民间,喜欢曹操的人已经不太多。据苏东坡记载,当时社会上的说书人一讲到刘备败了,听者就跟着流泪,但一讲到曹操输了,听者就都大声叫好。

南宋之后,曹操就完全成了白脸的奸贼,人人喊打。前人写曹操,大多都是“太祖怎样怎样”,理学大咖朱熹写曹操,通篇都是“操怎样怎样”,就是看他不爽,所以直呼一代枭雄的名讳,就像三国时期吴国人直呼他的小名“阿瞒”。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作《三国演义》,基本上继承了南宋以来官方与民间的曹操形象。“粉脸的奸臣”自然不是罗贯中的发明,在他提笔之前,社会上所认知的曹操就是这样的。

翦伯赞后来说《三国演义》是曹操的“谤书”,其实只说对了一半。

简单而言,对曹操的历史评价涉及他的政治作为与人品道德。

曹操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作为,连他同时代的诸葛亮都不敢否认。从陈寿开始塑造的曹操形象,就是一个政治的巨人。这一点,谁否认了,谁就无视历史真实而全凭个人喜好乱加棍棒,不值得一哂。

偏偏历朝统治者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尤其是在曹操是否篡汉的评价上,他们表现得忧心忡忡。哪一个皇帝都不想把江山拱手让人,所以包括唐太宗在内的历朝统治者都会本能地批判曹操对汉室存在二心。

曹操的后人夺了刘家的皇位,那么曹操就有篡逆之嫌。即便没有篡逆之行,肯定有篡逆之心。有篡逆之心,所有的行为看起来都是老谋深算、阴险狡诈、处心积虑。哪怕潜伏了一辈子,至死不暴露,也不能逃过悠悠之口。

就像司马懿的后人夺了曹家的皇位,司马懿的“待遇”跟曹操一模一样。(具体参看“司马懿美(黑)化史”)

这里出现了一个悖论:既然曹魏政权是曹操“老谋深算”从刘家那夺来的,它就不具备合法性,司马家把它推翻了,理应得到歌颂才对啊,为什么司马懿也被骂呢?

最爱君周围好多历史爱好者,评价起历史人物都是“奴”字当先。他们不管曹操当时匡扶的东汉已经溃烂腐败到无法收拾,也不管司马懿“被辞职”回家养老的曹魏政权已经小人当道利益板结,他们只知道曹操世食汉禄,司马懿世食魏禄,谁给发工资就该听谁的,不能有意见,更不能寻思着把溃烂腐败民不聊生的旧政权推翻重建。总之,不可以“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然而,连古代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我们中的有些人又怎会迂腐到以其是否篡位来作为人物评判的标准呢?

如果说历朝统治者贬损曹操的忠心是屁股决定脑袋,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也跟着起哄,那就纯粹是历史的傻白甜了。

●●●

▲新《三国》曹操剧照

最爱君相信陈寿的直笔,曹操是一个政治的巨人。

最爱君也能读出陈寿的曲笔,曹操是一个道德的矮子。关于这一点,裴松之及其以后的史家,包括小说家,已经写了很多很多。曹操的形象之所以会扑街,主要也源于个人道德的缺点。

陈寿的伟大即在这里。再狭小的舆论空间,都无法阻止他表达最精准的意见。

同样是写曹操,见解伟大的还有另一个人——鲁迅。

鲁迅在他的名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这是肯定他的政治作为。

接着写曹操杀孔融的事。鲁迅说:“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才时就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有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这是否定他的人品道德。

双面曹操,一文收埋齐了。

不像有些史家,唱起赞歌连底裤都不要了。

年,国内掀起一股“替曹操翻案”的史学大讨论,由郭沫若牵头。原因是,民间对曹操的白脸认知是错误的,亟需纠正。

这原本是好事,可以告诉历史小白们历史上的曹操和戏文里的曹操有哪些区别。但是,某些史学家竟然无耻到了连曹操杀人也无所谓这样的话都写得出来,比如“现在有些人说曹操好杀人乱杀人,这和事实确是不符的……”。

高压之下的陈寿,也绝不写这种话。这,或许就是差距吧。

曹操爱读书,军旅之中常手不释卷,但曹操不迷信书,这就是干才与酸儒的最大区别。

曹操一辈子所走的关键十步,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人生智慧,每一步都能看到一线成功的亮光,或许跟阅读积累有关,但关系不大。

迷信书的人,包括写书的人,大多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也包括赵炎自己。打击面大了些,却是事实。

第一步,规划人生

史书记载,年轻时候的曹操“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学业”,这当然没错,可曹操早有自己的人生规划:通过结交有名气的朋友,寻求名人做自己的推手,显示实力,扩大影响。

比如,少年时他就与袁绍是好友,成年后两个人之间虽有一些隔阂但关系还是不一般。及至袁绍、袁术的母亲死后归葬汝南时,曹操还不计前嫌去参加葬礼。

颍川李瓒是“党人”领袖李膺之子,后来做过东平国相,曹操同他交往,顺便结交了名气很大的何颐,彼此了解很深,等等。

曹操还先后向当时的舆情领袖桥玄、许劭求教,得到了“太平时代的能臣,动乱时代的奸雄”这样的评语,他的人生规划至此就完全定型了。

公元年,二十岁的曹操因名满乡里而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旋即拜顿丘令。

第二步,立即行动

曹操是个说干就干的人,没有“三思而后行”的文人毛病。

汉末爆发了黄巾起义,他果断抓住机会,拉起队伍帮朝廷平叛,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开始了峥嵘之路。

这一步对曹操的人生极为重要,迈不出这一步,曹操只能一辈子做地方官,或者弃官当游侠、卖文章过日子了。

立即行动的素质,几乎贯彻了曹操的一生,只在老年时犹豫了一回“鸡肋事件”,不久就死了。

第三步,走出困境

人的一生总要面临各种困境的挑战,一般人会在困境面前浑身发抖,失去心智,而成功者则能把困境变为成功的有力跳板。

刺杀董卓不成功,曹操没有选择“杀身成仁”(真实的历史可能是曹操不愿与倒行逆施的董卓合作),而是选择了逃亡,在逃亡中等待机会,走出困境。

在乡绅门阀大族的支持下,曹操在陈留,“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之后迅速崛起,联络了十七路诸侯跟董卓较量。

虽然最后大家都作鸟兽散了,但曹操在这一步里,懂得了两个道理,其一是凡事得靠自己,其二是乱世乃成,更大的机遇即将来临,凤凰快涅槃了。有了这一步的教训,曹操的英雄梦做得更有信心。

第四步,组建青州兵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一千多年前的曹操也有这样的心得。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合军进行围剿。

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创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并选择其中精锐兵丁,组成战斗力很强的青州兵。

这支队伍跟曹操转战南北,屡建奇功,三战徐州、官渡之战,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军”。这一步堪称曹操成功的根本。

第五步,发挥强项

一个能力极弱的人肯定难以打开人生局面,他必定是人生舞台上重量级选手的牺牲品;成大事者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充分施展才智,一步一步地拓宽成功之路。

那么,曹操的强项在哪里呢?赵炎以为,是他的地盘和军队,地盘代表着有吃有喝,军队代表着实力。

这种强项,在缺衣少食、到处受欺负的汉献帝和诸多大臣眼中,简直太有吸引力了。

早在初平三年(公元年),曹操的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发挥了自己的强项,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

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在政治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第六步,吸纳人才

一个人不懂得人才的价值,不懂得与人才交往,必然不会借助人力资源的力量。成功者的特点之一是:善于借人才之力、借人才之热去营造成功的局面。

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

从年到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他与人才的交往,也很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官渡之战前,他光着脚丫子迎接许攸,得到“火烧乌巢”之计,借人才之力一举扭转危局。

至赤壁之战前,曹操手下人才云集,谋士过百,良将过千,大好的局面已经形成。

第七步,实现利益最大化

曹操与袁氏兄弟有一个鲜明的性格特点,前者爱把事情做大,越大越好;后者却固步自封,满足于眼前。

比如,袁绍的谋士也曾建议迎取汉献帝这个政治“宝贝”,袁绍也认为有道理,就是没去做,才被曹操抢了先。

比如,袁术得到传国玉玺,就立刻过一把皇帝瘾,而曹操已经成为实际上的执政者,却始终没有称帝,而是利用政治优势,把蛋糕越做越大,整个华北、西北、东北都成为他的天下。

这一步是曹操的既定决策,在他登上魏公爵位时,已经做了表白,这里不再赘述。

第八步,规避自身弱点

所谓人无完人,人皆有弱点,固守弱点的人,一般的不会成功。跟自己的弱点较劲,并能规避和弥补弱点造成的损害,这样的人是优秀和不可战胜的。

曹操就是这样的人,尽管他也因为自身弱点打过败仗,滥杀过无辜百姓,但他依然是个令人仰慕和畏惧的英雄。

比如,曹操“留恋妾妇”,说白了就是好色,这个弱点差点害得他丢了命,但他事后能够反省,将损失化到最小。

另外,曹操也知道自己有滥杀无辜的弱点,即性格里有“酷”的因子。他的弥补办法是: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尽量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

比如,曹操取得冀州后,立即推行“重豪强兼并之法”,防止豪强兼并小农,施恩于民,收到了“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

第九步,战败后的心态调整

周瑜用诈降之计,在赤壁完胜曹操。

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北还。赤壁之战的惨败,对曹操打击很大,基本粉碎了他统一天下的梦想。

但是,曹操没有被失败击垮,他及时调整了心态,化消极为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内部,次年就开始对关中用兵,破马超、韩遂,降杨秋,基本平定关中地区。

紧接着,他南征孙权,又与刘备相争于汉中。心态消极的人,无论如何都挑不起事业的重担,因为他们无法直面一个个人生挫折;而曹操即使在毫无希望时,也能放声大笑。

可以说,赤壁之战后的这一步,不是一般人能跨过去的。

第十步,培养接班人

中国人讲究生命的传承,同时也重视事业与思想的传承,这就是子嗣与衣钵的问题。

古语说:富不过三代。就深刻揭示出接班人培养的重要性。

对于接班人的培养,曹操是煞费苦心的。儿子不少,他最喜欢文采出众的曹植,但最终选择了曹丕,究其原因,不外乎曹丕比曹植更能继承他的事业(演艺里分析的原因不作数)。

文章写得好,不能说明就一定能治好国家,这也是曹操不迷信书本文化的一个例证。

曹操之后的曹丕、曹睿虽然在个人生活上不够检点,但却基本上贯彻并发展了曹操未竟的事业。

没有完成全国统一,不是曹操的眼光和接班人自身的问题,而是时、势等历史的局限,

曹操迈向成功的关键十步,每一步都能在书本上找到影子,但每一步都是曹操自己总结吸纳走出来的。

他不专读儒家的书,诸子百家的书他都要浏览一番,把有用的东西加以吸取。他还特别喜欢兵法,在军事方面已经发表过不少独到的见解。

这些,都是他能够走好每一步的原因。不死读书,而是把书读活,走好人生路,是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学习的。

赞赏

长按







































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lingzx.com/jlxzp/13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