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清秋爱历史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孝宗在潜邸时,娶郭氏,封咸宁郡夫人。郭氏生四子,长子邓王赵情,生于绍兴十四年(),孝宗即位后,被立为皇太子;次子庆王赵恺,生于绍兴十六年;三子恭王赵惇,生于绍兴十七年,即后来的光宗;四子邵悼肃王赵恪,早天。绍兴二十六年,郭氏死,孝宗即位后,追册为成穆皇后。郭氏死后,太上皇后吴氏将自己阁中的侍御夏氏赐给当时尚为建王的孝宗,封齐安郡夫人。及孝宗即位,夏氏进位贤妃。一年后,“奉上皇命,立为皇后”。夏氏从一个普通宫女到立为皇后,前后不到三年时间,升迁之速,实为有宋一代所仅见,从中不难看到太上皇赵构欲全面控制孝宗的用心。乾道三年(),夏皇后死,中宫一直虚位。直到淳熙三年(),孝宗又应太上皇意,立贵妃谢氏为皇后,死后追册为寿成皇后。无论夏后或谢后,皆无子嗣,因而孝宗立储当在郭后所生的三个王子中产生。乾道元年,赵情被立为皇太子。乾道三年,赵情病死,谥庄文。次子赵恺“性宽厚,上皇(按:指孝宗)雅爱之”,加上封建礼法,当继立为太子。可是乾道七年二月,孝宗竟将“英武类己”的三子赵惇“越次建储”,将他立为太子。实际上,赵惇之继立为太子,恐怕并非出自孝宗个人的意见。据有关史籍记载:“宪圣(按:指太上皇后吴氏)于二王中(按:指赵恺与赵惇),独导孝宗以光皇为储位。”“宪圣既赞高宗立普安(按:指孝宗),遂定大统之寄,及内禅光皇,实宪圣所命。”前面已经提到,太上皇后吴氏并没有“赞高宗立普安”;所谓“内禅光皇,实宪圣所命”,乃是既定事实。原来赵惇在藩邸时所迎娶的正妻李氏,正由高宗所选定。所以赵惇之立为皇太子,背后有着太上皇帝赵构的有力支持。由此可知,赵构通过为孝宗立后,以控制孝宗;后来,又通过为赵惇选定正妻,并将他扶上太子之位,以控制孝宗的继承人,其谋划可谓深远。孝宗知道,弃长立幼委屈了赵恺,所以对他的出镇特别加恩。一是加赵恺为雄武、保宁军节度使,进封魏王,判宁国府。二是加赵恺正妻韦氏为韩、魏两国夫人,“以示优礼”。三是赐黄金三千两、银子一万两。孤立无援的赵恺,临行前对前来送行的宰相虞允文请求道:“更望相公保全。”从中可以看出宫廷斗争的残酷无情。赵恺到宁国府(安徽宣城)后,“请增士人贡额”,“筑圩田之隤纪者”,对民事比较关心,这在出镇的王子中少有其匹。淳熙元年(),赵恺徙判明州,“劝课艺植,农不游惰”,也颇有政绩。因此深受孝宗嘉许,先后被加官为江陵尹、扬州牧。淳熙七年,赵恺病死于明州(浙江宁波),年三十五,追封魏惠宪王。赵恺生有两子,长子早卒,次子赵柄。赵辆在其父死后随母卜氏还居行在,受到孝宗的格外照顾。赵恺之死,对孝宗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心里肯定会产生一种内疚的心理,怎样在其子赵柄身上作出相应补偿,一定在他考虑之列,这便种下了后来孝宗和光宗父子间关系形同水火的种子。参考资料:史记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清秋爱历史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lingzx.com/jlxzp/143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