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前夕,中办专门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将大兴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际,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为在主题教育中更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发展,湖南部署开展了“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促发展”活动,作为大兴调查研究的“自选动作”和重要抓手。其中,走基层是“一线巡诊”,找问题是“把脉问诊”,想办法是“治病用药”,促发展是“强身健体”。各个环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各有侧重、紧密衔接。唯有将“走找想促”各个环节贯通起来、落实下去,才能推动大兴调查研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走基层,既要“身入”更要“心入”。迈进群众的“门槛”容易,走进群众的心坎不易。如今,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可以“千里江陵一日还”“一日看尽长安花”,但不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不能满足于“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临走说声好好干”。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提出“三个跑遍”: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这是他本人身体力行的实践感悟。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甘当“小学生”,真心实意察民情、听民声。群众的很多想法,往往不会在那些很正式的场合、当着很多人的面讲出来的,而是要同他们身挨身坐、心贴心聊才能听得到。要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和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面对面、心贴心交流,特别是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这样才接地气、通下情,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把工作做好。找问题,既要“真找”更要“找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调研发现问题越及时越精准,对一个地方的发展就越有利。要紧紧抓住问题导向这个“牛鼻子”,着重在“真”字上做文章,带着真感情、付诸真行动,透过现象看清问题的本质,努力炼就识真辨假的火眼金睛。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在金华浦江下访接访时,为了发现和解决更多问题,下访前他特别强调,要让全县上下都知道,提前10天大范围发布下访公告,并于下访前3天再次发布公告,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公开接访,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出了光辉示范。向总书记对标看齐,找问题既要抓点、搞好典型调查,也要注重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敢于“钻矛盾窝”了解实情,少看花瓶和盆景,多看看后院和角落。要用好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论,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好基础。调研中除了要找到已经充分显现出来的问题,还要密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lingzx.com/jlxtq/143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