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3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摘要:云贵地区多有“关索岭”地名,一般认为是纪念关羽季子关索随诸葛亮南征而形成的。但结合史料分析,关索岭位于地势险峻的交通要道之上,“关”是指险峻道路之天然隘口,“索”则指关隘之上的索桥,故有“关索岭”之称。关索其人其事纯属杜撰。明清地方官为了加强对云贵边疆民族地区的管控,套用民间传说,着意建构关索随诸葛亮南征传说,并借此重塑出与之相关的地名、祠祀景观,重建了中原王朝与云南政治关系的互动记忆。“关索岭”地名及其祠祀景观建设,富有“教化”与“威慑”西南边疆民族的双重意涵。究其根本,这是古代王朝体制下的地方官员借此加强民族管控,巩固西南边疆的一种文化举措。

关键词:西南地区;关索岭;关索;文化记忆;边疆内涵

我国西南地区多有关索岭、关索庙、关索塞以及其他与“关索"相关的地名,较为人熟知的有云南马龙关索岭、云南澄江关索岭、云南永平关索寨、贵州安顺关索岭等。云南澄江县还有关索戏,现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学界涉及关索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三国演义》各版本中关索的考究,[1]其次是对关索传说的研究。[2]很少涉及“关索”地名的研究。

结合当前研究状况,本文在此主要解析云贵地区“关索岭”地名的由来,以及该类型地名与关索传说的关系,并探讨“关索岭”地名富有的边疆意涵。

一、“关索岭”地名之相关记载

(一)云南马龙关索岭

马龙州(今马龙县)关索岭位于今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城西南约30公里,在马龙梁家田村委会与寻甸易隆交界处的山岭上。据正德《云南志》记载,“杨磨山在马龙州七十五里,一名关索岭,上有关”。[3]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中也记载到,“杨磨山,俗呼曰关索岭,在州西七十里,险峻幽阻,盘延二十余里,官道经其下,间有寇凭之窃发,乃立哨堡守之。”[4]天启《滇志》中对马龙州小关索岭有详细记载,称其位于普安入黔旧路上,“普安入黔旧路,易龙达马龙州,号三亭,赵福、白塔、昌隆。实八亭。途径小关索岭、古城堡、鲁婆伽巡检司。夹路多斗场花,丹素二采。查城四亭而达关岭”。[5]小关索岭的得名是为区分同在普安入黔旧路上的贵州安顺关索岭。

马龙州关索岭踞滇黔路上重要地理位置,加之关索岭地势险峻,可见关索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二)云南澄江关索岭

天启《滇志》中记载云南澄江关索岭位于云南至广西广东的道路上,“关索驻驿处,在州西,即关索山,道险,引绳而渡,上有关索庙”[6],“粤西路考,晋宁东南循松子山涧行,路滨溪水,峰峦如列戟。至河涧铺,登关索岭,西瞰滇池,东观澄水,为迤东厄塞。渐下至茨桐铺,逾石关,达江川县,九亭”[7]。

明朝曾在澄江关索岭设立关索岭巡检司。《明一统志》记载:“在城北三十里关索岭上,明宣德中设巡检司,土官一,流官一,今俱省。”[8]方国瑜先生考释“关索岭巡检”云:“万历《云南通志》曰:‘关索岭巡检司,在江川县治北三十里。’‘又卷三《澄江府·山川》曰:‘关索岭在新兴州北三十里。’按:新兴州为江川县之误。今江川县与澄江县交界有关索岭,即此地。以关索岭为名者甚多,如在贵州之镇宁、威宁、思南等地并有关索岭,又寻甸、永平亦有关索岭,《明史》卷一三O《郭英传》《吴复传》,卷一三一《费聚传》并言关索岭战绩,在曲靖地区,非在抚仙湖地区也。”[9]

(三)贵州安顺关索岭

关索岭在关岭自治县城东的“关索岭”主峰关口。下为石券洞城门,城台面阔10米、深6米、高4米余。券洞门宽2.5米,细钻块石拱砌,滇黔古驿道穿洞而过。城门上建楼,坐东朝西,面对县城。面阔3间,单檐歇山顶,青筒瓦覆盖,因悬清康熙皇帝题书“滇黔锁钥”匾额,故名“御书楼”。[10]

贵州安顺关索岭与云南马龙关索岭相同,同位于普安入黔旧路上,据天启《滇志》记载,“查城四亭而达关岭……中途悬岩有吕公像,巾绦,负剑,跣足,与世画像无异。泰和郭相圭司马题‘神留宇宙’四字于山阿石上。旧自查城至白水,路赊马痛,万历中叶,当事者请移邮传于关岭所,执政误读岭为山岭,遂承旨为‘关山岭驿’……关岭四亭鸡背、白水、阿桥。而达安庄卫。关岭四十三盘而下,有鸡公背,与关岭相对,两山之趾,界以溪涧。”[11]

二、“关索”地名与关索传说

明人杨慎《滇程记》载:博南县“惟县北三里,有诸葛亮驻兵处,曰诸葛寨;东北五里有关索寨,寨下有洞,首尾相通,樵牧过之,尝闻洞中有戈戟声。”[12]《明一统志》记载:“关索寨在永平县东北四里,周回二里,俗传蜀汉将关索所筑。”[13]《寰宇通志》载:“关索寨,在永平县东北四里,周围二里。俗传蜀汉名将关索所筑,遗址尚存。”[14]《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也记载了关索随诸葛亮南征并建立功勋的事迹:“望之而下,一下三里,从桥西度,是为关岭桥。越桥,即西向拾级上,其上甚峻。二里,有观音阁当道左,阁下甃石池一方,泉自其西透穴而出。平流池中,溢而东下,是为马跑泉。乃关索之遗迹也。……由阁南越一亭,又西上者二里,遂耻岭脊,是为关索岭。索为关公子,随蜀丞相诸葛南征,开辟蛮道至此。

有庙,肇自国初,而大于王靖远,至今祀典不废。越岭西下一里,有大堡在平坞中,曰关岭铺,乃关岭守御所所在也。”[15]《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又记:“一为大坝河,即河涧铺之流,出自关索岭者。……其脉自铁炉关东度为关索岭,又东为江川北屈颡巅山。又东经江川县北,为关索岭。”[16]许缵曾《滇行纪程》中记载:“世俗谓前将军第三子曰关索,从诸葛丞相征孟获。威勋甚盛,没而民思之,立庙于此,以其名命岭。”[17]根据上述材料的说法,明清时人均认为:关索乃关羽的第三子,跟随诸葛亮出兵南征,英勇善战,当地百姓为纪念关索其人及其事迹,故而出现了关索岭、关索寨、关索庙等地名。由此可见,“关索”地名往往被世人误以为与关羽第三子关索有关,这是关于"关索”地名之由来影响最广泛的说法。

除此之外,清代学者赵一清《三国志注补》云:“西南夷谓‘爷’为‘索’,关索寨即为关爷寨,皆尊称也。”[18]赵一清认为并不存在关索其人,西南夷把“爷”称作“索”,所谓“关爷”实指关羽而言。因此,在赵一清看来,“关索寨”地名之由来,与关索并无关系。周寿昌《三国志注证遗》也认为:关羽封为汉寿亭侯,“汉寿县,前汉属武陵郡,本名索,……后人因‘关汉寿’之称,或谓‘关索’”。[19]周寿昌与赵一清看法一致,即关索即关羽,但论证穿凿,难以为据。

据陈寿《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关羽次子关兴,“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20]《三国志》记载关索有关平、关兴二子,其中关平与父亲关羽都被孙权所杀,死于临沮。关兴深受诸葛亮器重,20岁即任侍中、中监军,其他事迹无考。除关平、关兴之外,通篇没有提及关羽还有一个名叫关索的儿子。

大多数人是通过《三国演义》认识的关索,但在《三国演义》中关索的出场充满蹊跷,罗贯中《三国演义》对于关索共有6处记载,其一,“忽有关公第三子关索,入军来见孔明,曰:‘自荆州失陷,逃难在鲍家庄养病,每要赴川见先帝报仇,疮痕未合,不能起行。近已痊愈,打探得东吴仇人已皆诛戮,径来西川见帝。恰在途中遇见征南之兵,特来投见。’孔明闻之,嗟叹不已。一面遣人申报朝廷,就令关索为前部先锋,一同征南”[21]。毛宗岗在此处注:关索踪迹,直于此处叙出,补前文所未及。其二,诸葛亮言:“吾料董荼那、阿会喃必从便径往山路而走,故遣张嶷、张翼以伏兵待之,令关索以兵接应,擒此二人。”[22]其三,“又唤王平、关索同引一军,授计而去。……孟获驱兵大进,迤逦追赶。关索略战又走。……王平、关索复兵杀回。”[23]其四,“使王平、张嶷、张翼、关索各守一寨,内外皆搭草棚,遮盖马匹,将士乘凉,以避暑气”[24]。其五,“又唤王平、马忠、关索入,亦各密吩咐。各人受了计策,皆依命而去。……魏延、马忠、王平、关索擒诸洞酋长至”[25]。其六,“孔明只叫关索护车”[26]。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里,“关索”一共出现以上6次,在诸葛亮出发前突然出现在帐前,称自己乃关羽第三子,荆州失陷后逃难到鲍家庄养病,听说东吴仇人已死,回归蜀国,找到诸葛亮,随同诸葛亮军队南征,参加了七擒孟获的重要战役,到第八十九回后对关索突然没有了记载,而后文中关索再也没有出现。

而且,《三国演义》各个版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关索。马兰安曾论及,《三国》最早版本比后期各种版本包含了更多的民间传说,吸收了民间流传的关索故事,嘉靖版本删除了这些故事,所以,《三国》版本演化的顺序是由“志传”本到“演义”本。[26]李伟实则将“志传系列”的郑少垣本与嘉靖壬午本进行对比,指出郑本所叙的关索,“有的情节是壬午本没有的,如荆州认父,擒王志,镇守云南等。有的是取代关羽,如刺杀杨龄。有的是取代关平,如从西川回荆州报凶信,调诸葛亮等。有的是取代雷铜,如张飞守巴西时的先锋官”,因此李伟实先生判断“志传本中关索人物及故事并非早于壬午本的旧本所有,而是嘉万时期某些志传本编写者加进去的”。[27]

根据《三国志》记载,随诸葛亮出征的应是马忠,而非关索。因此,笔者认为据现有文献,不能肯定确有关索此人或关索是关羽三子。

根据各类文献记载,我国古代以“关索”为绰号者颇多,且影响甚大。例如,《三朝北盟会编》记载:“有乞请军器以备缓急者,官司不许,往往结集私造,复虑其生事,乃捕造语言诳众者一十七人,戮于市,李宝其首也。宝善角抵,都人号为‘小关素’。”[28]与关索有关的绰号,有“小关索”“病关索”“赛关索”等,很显然关索的形象在民间受到广泛欢迎,影响颇大。

因此,笔者认为,关索的形象岀现较早,且与民间传说有关,但与关羽挂钩较晚。《三国志》中并未提及关羽有关索这个儿子,根据现有文献不能证明关索确实存在,更不能证明关索就是关羽第三子,是后世将关索形象与关羽挂钩进行附会,加之《三国演义》各版本起到的强大影响,使得关索是关羽第三子的讹传深入人心。

三、“关索岭”地名由来之我见

历史时期,在云南、贵州各地都留下了“关索岭”地名的记载。天启《滇志》“澄江府”下载:“关索驻驿处,在州西,即关索山。道险,引绳而渡。上有关索庙。”[29]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记载:“关索岭,去州北三十里,高可三十余丈,以其险峻,必引之索而后能度,势若关隘然。”除此之外,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又记:杨磨山“俗呼曰关索岭”,“险峻幽阻,盘延二十余里,官道经其下,间有寇凭之窃发,乃立哨堡守之”[30]。正德《云南志》关于澄江府关索岭的记载:“去州北三十里,高可三十余丈,以其险峻必引之索而后能渡,若关隘然。”[31]《滇程记》记载马龙州云:“州南六十里伯刻山,多怪石;东南六十五里木容菁山,其下为木容溪,流注于府之潇湘江;西南六十里多罗山,山石奇瑰林树茂密,州之望山也,州西七十五里杨磨山,又名关索岭,上有夷关。”[32]

从上述文献记载来看,关索岭所在之地均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大多地势险峻,并形成天然隘口,需牵引索桥才能过,故称之为“关索岭”。上文已提及,云南马龙关索岭,云南澄江关索岭,贵州安顺关索岭均位于交通要道上,扼交通之咽喉。“关”实指险峻道路上形成的天然隘口;“索”则指“必引之索而后能度”的索桥,故有“关索岭”之说。

此外,王士禎《池北偶谈》引《月山丛谈》云:“盖前代凡遇高埠置关,官吏备索,以挽舁者,故以名耳。"[33]似乎“关索岭”之名因“高埠置关,官吏备索”而兴,但这一说法并无其他文献可印证,难以为据。

四、“关索岭”地名的边疆内涵

显而易见,“关索岭”地名的形成,主要与自然地貌与交通形式有关,这与云贵地区的地理环境是相符合的。然而,为何明清文献中提及“关索”地名时,总会附加了关索其人的传说呢?这一类型的地名较多,且与诸葛亮南征传说相联系,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呢?

据清人马毓林《鸿泥杂志》载,云南马龙州(今马龙县)凉浆塘有小关索岭,“高峻难登,至极顶有古松一株”,并有石碑,“碣刻汉丞相诸葛武侯手植之树”。此处以东有蜀汉将相祠,有联曰:“山不在高,平辟南荒,丞相天威犹在望;子能继父,力扶炎鼎,关侯庙貌回如新。”蜀汉将相祠首层大殿供奉关索,“传为关帝第三子,从武侯南征者。中层大殿供关帝,后层大殿供武侯。《黔滇纪游》中力辨关索岭之附会,然以关帝威灵,千古供养,由父及子,隆其庙祀,亦足动人忠义。至武侯手植之松,志以石碣,与召伯甘棠无异,俱不必辨其伪也”[34]。“召伯甘棠”的典故,出自《诗经·甘棠》。其诗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芨;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毛诗《诗序》云:“《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35]西周周文王庶子召伯,辅成王时,外出巡视于此,在棠梨树下休息,有人向他诉讼,召公当即进行判断处理。他这种爱民行为深受人们爱戴。此后,人们看到这棵棠梨树就好像看到召伯一样,遂将此树作为召伯的象征,纷纷歌咏以示怀念。

马毓林乃山东商河人,嘉庆戊辰年进士,曾任云南知府。马氏可以视为中原王朝在西南边疆治理的代言人。马氏用“召伯甘棠”典故比喻诸葛亮南征事迹,旨在表彰诸葛亮有同“召伯之教,明于南国”那样的功绩,尤其是从中原王朝“服远夷”的角度上来理解,诸葛亮南征具有团结西南民族,稳定边疆的历史贡献。作为地方官员,马毓林尽管也认识到“关索岭之附会”性质,与关索其人可能并无关系,但为了推行边疆教化,宁信其真而“不必辨其伪”,而是更进一层,将“召伯之教”与诸葛亮南征传说联系在一起,动“夷”以义,感“夷"以忠,从而收“动人忠义”的边疆教化之效。显然,对于马毓林这样的地方官来说,诸葛亮南征活动与“召伯之教,明于南国”的精神是相契合的,人们看见关索岭,就仿佛看到当年随诸葛亮大军征讨云南的关索,立刻心生敬畏。

王定柱《鸿泥日录》所载,与马毓林《鸿泥杂志》大致相似,但提道:“地旧有庙,称忠顺王庙,雍正间知府蒋公改题蜀汉将相祠。改建后殿祀忠武侯像,中殿祀关圣帝,前祀忠顺王。忠顺王者,圣帝季子,名索,从征南有功,庙食此。陈寿《志》未有传,昔人以为岭有悬絙,传讹误为名。又谓蛮语呼父为索说,轇轕不可据,然神肸乡甚者,有功于民,秩祀允宜。”[36]从此可知,小关索岭上旧有的忠顺王庙即供奉关索,关索曾被封为“义勇英武威烈感应忠顺王",但不知何时所封。雍正年间,知府蒋公改题倡修,将忠顺王庙扩建为蜀汉将相祠,并祀诸葛亮、关羽、关索三人,这使得关索文化被完美接续到了“诸葛亮南征”这一历史文化谱系之中,其表面上是表彰关索“从丞相南征”“多建奇功”的历史功绩[37],但更重要的是强调自古以来滇黔“蛮夷”之地与中原王朝不能割舍的政治联系。马龙州小关索岭祠祀建设成效显著,故而“香火甚盛”[38],“血食千古”[39]。这显然是官方愿意看到的,正以此祠祀行为建立起下层民众与王朝教化之间的精神联系,并重建了古代中原王朝与云南之间政治关系的历史记忆。

此外,“关索”地名及其祠祀不仅具有边疆教化功能,而且地方官强调诸葛亮、关索之战功,可能还有一层“摄蛮彝”的意味。正如王定柱《谒忠顺王祠观铁枪铜马》诗云:“矛马摩挲百战迹,到今灵爽摄蛮彝。”[40]上文提到关索岭地势险峻,扼交通要道,“间有寇凭之窃发,乃立哨堡守之”,[41]“间有寇乱”或许仅是说辞,明朝为了经营云南,在此地建立哨堡,控制交通要道才是真正目的。明代卫所体系之下的哨堡均位于交通要道,而最著名的大、小关索岭均位于滇黔大道之上,这绝非偶然,以地名、祠祀和交通相结合,呈现出边疆治理文化的“系统性”以及“摄蛮彝"的军事控管特征。

究其根本,关索其人其事或许源于民间传说,但也可能与地方官员加以“正能量”地利用和提倡是分不开的,明清地方官员之所以要利用这一传说讲好“关索故事”,并形成地名、祠祀景观,或许正是由于其富有“教化”与“威慑”的双重边疆意涵,正可借此传达“恩威并施”的边疆治理理念,进而为西南边疆治理服务。总言之,地方官员对该传说的提倡以及系列举措,应该是强调云贵边疆民族地区与中原王朝自古以来政治联系的一种体现,是重建历史记忆进而巩固边疆管控的一种文化手段。

结语

“关索岭”地名多见于我国云南、贵州地区,关于其由来,主要有3种说法:1.源于关索其人的地方传说。相传关索是关羽第三子,随诸葛亮大军征云南,建立卓越功勋。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关索,将山岭命名关索岭,通过《三国演义》,此种说法被普遍接受;2.有的学者认为,西南夷称“爷”为“索”,因此关索就是关羽;3,山上有“夷关”,故名关索岭。笔者认为,这些不能说明关索此人存在且是关羽第三子,随诸葛亮南征之说也完全不能坐实。关索岭位于交通要道之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关”指险峻道路上的天然关隘,“索”则指借以牵引度隘的索桥,故而以“关索岭”名之。此说可能才是正解。

笔者认为,在古代王朝体制下的地方官员看来,“关索”地名及其祠祀景观建设富有“教化”与“威慑”西南边疆民族的双重意涵。关索文化如同一股“正能量”,地方官员为了加强云贵边疆民族地区的管控,宁信其真而不辨其伪,对其加以提倡和利用,借此收边疆治理之效。这不仅是强调云贵边疆民族地区与中原王朝自古以来政治联系的一种体现,而且是重建历史记忆,进而巩固边疆管控的一种文化举措。

按,作者李雨桐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级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张轲风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文化地理、历史政治地理研究工作。原文载《中国西南文化研究:云南边疆治理研究论集》年。图片来源,网络。原文注脚已删除,为便于读者了解原文引用史料或特别说明之处,正文中用“[1][2][3]”等字样标出。

▽西南边疆精选拓展阅读▽

韩茂莉

历史时期中国疆域伸缩的地理基础

张黎波

陈灿宦滇述论

王明珂

田野、文本与历史记忆

徐冲

历史书写与中古王权

赵世瑜

明朝隆万之际的族群关系与帝国边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lingzx.com/jlxxx/96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