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日,我们迎来新中国72周年华诞。72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质的提升。教育奠基中国,在这个伟大历史进程中的时间节点,我国高等教育也正实现世界一流的跨越式发展。 但72年前。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而当时我国仅有高等学校所,向国家输送的毕业生,不足当时祖国建设实际需要的25%。年,为培养祖国建设所需人才和师资,新中国高等教育波澜壮阔发展的序幕正式开启。一大批以行业为基础,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成立,临危受命,担起重任,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它们身后,是波澜壮阔的历史:几十年与新中国风雨同行,经历过特殊年代的浩劫、颠沛流离的困难,筚路蓝缕奠基立业。 它们面前,是喷薄而出的曙光:经过70余年的发展,成为各自领域“高精尖”的代表、所属行业的“实力王者”,成为如今名称响亮、誉满全国的“国字号”大学。 “国”字当头,身担重任 中国人民大学:“共和国的嫡长子” 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作为一所以“中国”和“人民”命名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创办之初就被寄予厚望,主动承担起国家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和重任。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了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新中国的建设人才,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并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创立中国人民大学。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宣告正式成立。作为“共和国的嫡长子”,70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身负表率之重任,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造就了大批堪称“革命的先锋队”的优秀急需人才,被誉为“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 政治法学名满天下,经济管理超群绝伦。如今,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重镇,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重任担肩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立,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年,党中央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新中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当时在中国,最新技术的应用还处在萌芽阶段,科技战线急需补充优秀的后备力量。而当时中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国家的需要。于是,利用中国科学院自身优势创办一所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就成为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共同构想。 年6月,邓小平亲笔批示:“决定成立这个大学。”建校初期,专业全部围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家战略需求,针对的都是急需、薄弱、空白领域,体现出基础、交叉、尖端特征。马大猷、贝时璋、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等当时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亲自登台,为学生讲授最新科技成就和科研前沿进展。如此卓越的师资力量加上先进的办学理念等,截至年,共毕业的三届四千七百余名学生绝大部分成为科技、国防、教育领域的骨干。仅后来当选的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有白以龙、徐建中、赵忠贤等二十九人,比例高达千分之六。几十年发展史,中科大虽曾面临生死存亡之危,但在新环境中却爆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直到21世纪,“千人一院士”仍是中科大向国家和人民交出的一份最杰出的答卷。 学术卓越学风醇厚,科技英才教育先驱。如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仍坚持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近年来在量子信息、单分子科学、高温超导、纳米科学、地球环境、生命与健康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北京“八大学院”:工业起飞的摇篮 赫赫有名的北京“八大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批专业理工科高等学府。 上世纪50年代初,实现国家工业化体制,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于是,国家决定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的高校在这场院系合并中十分积极,当时北大、清华、燕京、辅仁大学院系以及许多专业学校的立刻合并新组了8个专业理工科高校:它们就是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即人们所说的北京“八大学院”。“八大学院”毗邻的主干道,也被命名为“学院路”。 上世纪60年代末,由于国际形势严峻,全国战备工作升级,许多大中城市开始疏散人口,就有人提出,农业学院、矿业学院怎么能待在城里呢?一声令下,“八大学院”中四个离开了北京。虽曾迁移出首都,但四所学院在后来的发展中,校名先后冠以了“中国”字样。 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几个颠沛流离的学院才陆续回到北京。但地质学院、石油学院、矿业学院在多次迁移后各自一分为二,形成六校共存的格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年,北京地质学院迁出北京,在湖北江陵等地辗转办学,曾改名为湖北地质学院。年,学校正式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年,在北京原校址恢复办学。年,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 中国地质大学肩负社会主义建设开路先锋的光荣使命,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急需的地质专门人才,为新中国工业的腾飞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始于焦作,年,为实现更大的发展,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年,在江苏徐州重建,并在北京学院路原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年,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其中,两个校区逐步相互独立。 伴随着历史的风雨,历经时代的沧桑,中国矿业大学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与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多年来,历经14次搬迁、12次易名,历经艰辛,颠沛流离,却依然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在旧中国,学校把“教育英才,备物质建设之先锋;从事研究,求吾国学术之独立”作为历史责任。在新时代,学校把“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作为神圣使命。经过一代又一代矿大人的努力奋斗,铸就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独特的精神文化品格。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年,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成立,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而建。年,迁至山东东营。年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年,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格局。 学校成立12年后,新中国实现了石油自给。学校伴随着新中国的步伐前进,各项事业也迅速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十万名优秀专门人才,为国家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时至今日依旧在培养石油人才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地矿油特色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行业特色背景鲜明、学科优势突出等特点,是地矿油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这些高校关乎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问题,能源是国家的战略命脉。而地矿油三对六所“国字号”领头羊高校,是我国能源领域中响当当的“双一流”实力名校,更是肩负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转变和特色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中国农业大学 除地质、矿业、石油三所高校外,“八大学院”中曾迁离北京的还有农业。年,学校搬迁至重庆。年,学校搬回原址。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对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和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入选了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持续为国家输送更多的新农业人才,开展农业类高水平科学研究,为民生之本贡献重要力量。 中国政法大学:法制建设奠基石 中国政法大学在新中国制度建立、法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建国初期,国家刚刚迈入法制建设和政权建设轨道,急需大量政法人才。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结构和体系的调整。在这一时代契机下,北京的四大名校法律相关科系——北京大学法律系、清华大学政治系、燕京大学法律系及政治系、辅仁大学社会学系合并在一起,组建了北京政法学院。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自成立伊始,中国政法大学就和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紧密合作,完成了多项法律草案修改建议稿。可以说,我国现今的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诞生,几乎都有着法大的身影。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法大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论才30多万人,这些人才在毕业后大多进入到各大法院、检察院、纪检监察、司法行政部门和其他国家机关当中,参与了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着国家法学理的革新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国家对外进行法学学术和法治文化交流,有力的落实了依法治国进程的全面发展,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平稳迈上新的台阶。 如今,中国政法大学已发展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建设高校,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入选了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持续在中国法制建设中担任重要角色。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建设智囊团 中央财经大学,被称为中国第一所红色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 年,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困境。年11月,时任华北税务总局局长的李予昂提出,“可以成立一所专门的税务学校,来培养党内急需的经济建设人才。”于是,中央财经大学的前身——华北税务学校在首都北京开始组建。47年里,学校经历了数次的合并、改名、甚至被迫停办、复校,于年正式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 如今,央财已经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4万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学科为主体,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作为我国经济学、管理学学科领域的重要科研创新基地,央财充分发挥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国”字称号,弥足珍贵 临危受命、数次搬迁、恢复重建,每一所“国字号”大学都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国”字称号,也反映了他们因对新中国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而被赋予的光环和荣耀,体现了独一无二的地位。 如今,能冠上“中国”字样,成了不少高校更名或新筹建高校渴望的校名。然而近年来,国家一直严控“国字号”大学的审批。据不完全统计,在筹建的高校中,至少有8所曾传出消息要冠以“中国”字样,但在近期的最新动态中,“中国空天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康复大学”等已经去掉了“中国”二字。 在全国所左右的普通高校中,仅有的28所“国字号”大学,愈加珍贵。 70余年砥砺前行。“国字号”高校,从服务“一五计划”到迈向全面复兴,从为新中国建设培养输送各行各业人才到攀登世界科研高峰,使命光荣,成就斐然。扎根中国大地,为国家图富强,为民族谋复兴,为社会育人才,70余年来,他们始终与共和国同向同行!篇幅有限,本文仅介绍了部分高校,参考来源为各高校官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