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3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沔阳渔鼓,又称湖北渔鼓。据《中国曲艺志》(湖北卷)记载,流传于湖北境内江汉平原的沔阳(今仙桃市)、潜江、天门、监利、洪湖、江陵、京山等地,是湖北四大曲艺种类之一。沔阳渔鼓起源无考。据沔阳渔鼓艺人龚本槐(年生)、周天元(年生)皆自称是沔阳渔鼓第八代传人,而龚本槐、周天元均传徒两代,以二十年为一代,则沔阳渔鼓已师承十代,约在清嘉庆初年(年前后)就已形成。

艺人中有不少关于沔阳渔鼓的传说。一说,渔鼓为“八仙“所传,吕洞宾制渔鼓,韩湘子创蓝关调,据传:洞宾醉中偶得奇竹,择其中段二尺九寸制成一鼓,传道时用以击节、韩愈晚年因上《论佛骨表》,被贬潮州,马至蓝关,逢大雪不能行,韩湘子持渔鼓而歌点化他出家。又传,渔鼓在蟠桃会上被齐天大圣酒醉踢断,经鲁班巧手连接后,短了一寸。因此,以后的渔鼓只有二尺八寸长,两截,不用时一分为二,用时合二为一,为敬祖师,鄂中凡以唱渔鼓为业的艺人每年必隆重聚会,朝“八仙“焚香礼拜,击鼓而歌,若有用未分两截的渔鼓来参加礼拜者,则被认为是对祖师不敬的“浪上草”,受到排斥,艺人传徒的 支击节曲牌是:“湘子湘子韩湘子,洞宾洞宾吕洞宾”,传徒的 篇唱词也是《八仙词》:“张果老倒骑驴渔鼓怀抱,韩湘子在空中口吹玉箫,蓝采和云阳板南腔北调,吕洞宾执宝剑捉鬼降妖。何仙姑拿的是奇花异草,铁拐李宝葫芦无比玄妙,曹国舅心至诚弃官得道,汉钟离分善恶巧用芭蕉(扇)。”如此怀师忆祖,代代相袭。

一说,渔鼓为老郎王所传。老郎王生于农历三月十八日,卒于冬月十三日,旧时,鄂中的渔鼓皮影艺人,在每年的这两天,必集会礼拜老郎王祖师,神案上写着:“唐皇敕封老郎王神位”,左联是“清音童子”,右联是“鼓板郎君”。这些附会传说虽然不能作为史料看待,但可以从中看出沔阳渔鼓有悠久的历史,若从唱腔中的[哭灵腔]、[道士腔]、[还魂腔]、[观音腔]等曲牌名称及其唱词格律来看,它和古老的道曲有密切关系。

沔阳渔鼓的鼓、板演奏颇为讲究,演奏方法有撞指、滚指两种。滚指又有单滚与双滚之分,单滚是食指、中指相互交替弹打,双滚是食指、中指、无名指循环交替弹打,其音色清脆、明亮。撞指即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列撞击,使之产生浑厚、浓烈的响音效果。

沔阳渔鼓的初期演唱形式是单口打溜,单口即一人演唱,打溜即沿门卖艺,伴奏乐器是渔鼓和竹简板,艺人打溜时,肩上背着缝有两个口袋的褡子,一个口袋装鼓板,一个口袋装卖艺所得的谷米。单口打溜的唱词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固定唱词,艺人称之为“呆词”,此类唱词为数不多,如《八仙词》、《两头忙》之类;一种是“浩水”,即口头即兴创作,见什么唱什么,灵活多变,重在迎合主人心理和逗人笑乐,唱腔主要有平腔、哭灵腔、道士腔、鱼尾腔、琵琶腔、观音腔、杂花腔等。唱词句式有十字句、七字句和“五七”句(一、二、四句为五字,三句为七字的长短句)三种。

清道光二十年(年)鸦片战争前后,沔阳渔鼓出现了较多的职业艺人, 的艺人有张洪显、皮思金、皮思银、刘泡等四人,被誉为沔阳渔鼓的“三根半筒子”(刘泡技艺稍逊,为半根筒子),他们是沔阳渔鼓早期职业艺人的代表,当时,艺人行艺的主要方式是游乡串户沿门小唱、茶馆酒楼打坐唱、红白喜事赶酒卖唱等。曲目多是叙事体唱本或即兴之作。

这四位艺人对沔阳渔鼓进行了两项改革。一是对渔鼓的伴奏乐器渔鼓和竹简板的改革,初期沔阳渔鼓的渔鼓筒是两尺左右的一根楠竹筒,音高无法调节,他们将其分为两截,接头配以铜套,两截合拢后有约半寸左右的伸缩余地,这样既可调节渔鼓的音高,拆卸后又易于携带;初期沔阳渔鼓的简板是两块二尺来长的竹片,不仅音色差,且同渔鼓音调不相协调,张洪显等人改用木质云阳板与渔鼓相配,获得较满意的效果,二是他们首次以沔阳渔鼓伴唱灯影戏(先以硬纸剪成人、物之形,后改用皮革雕制人、物之形,以油灯显影,艺人称硬纸影子为灯影戏,称皮革影子为皮影戏)。

据《中国曲艺集成》记载,当时无表演动作,无乐队伴奏、随着演唱活动日益频繁,多数渔鼓艺人不甘于因循守旧,而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清同治年间,沔阳府外乡艺人刘兴仁仿效已经盛行的弋阳腔皮影戏,用鞋壳剪影子,在月夜唱渔鼓“耍影子”,仍保持曲艺艺人夜晚作场不借灯光的表演惯例,因其影子制作粗糙,状似骷髅,故被称为骷髅影子,光绪中期,沔阳艺人崔举贤剪制皮影,加颜色、分男女。光绪末年,沔阳艺人张洪显、孙耀成、胡大银始用牛皮剪影;紧接着,沔阳艺人李仁琨、邓老幺又在皮影中制城设桥加布景。至此,皮影制作已臻完善,渔鼓、皮影合为一体。

张洪显等人对渔鼓伴奏乐器的改革和以渔鼓伴唱影戏,很快被大多数沔阳渔鼓艺人接受和仿效,从而使沔阳渔鼓有了较大发展,流行区域从沔阳汉江沿岸逐浙扩大到天门、潜江、洪湖等地,灯影戏逐渐改进成为皮影戏。

光绪二十六年(年)前后,沔阳渔鼓艺人绝大多数演唱渔鼓皮影戏,先前的单口打溜演唱形式极为少见,艺人称此为沔阳渔鼓与皮影戏的“合流”,与皮影戏合流后的沔阳渔鼓,其演唱形式,曲目和唱腔有很大的变化与发展。

用渔鼓伴唱皮影,对沔阳渔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演唱形式有了发展,原叙事体和即兴的打坐唱形式为有代言体特点的皮影戏所取代,由于演唱人数增加,在单口唱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对口唱,并一唱众和,从而使演唱形式得以发展,二是扩大了曲目,由于职业皮影班子日渐增多,原有中、短篇唱本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艺人们将那些凡能引人入胜的演义小说、传奇故事、戏曲剧目等,都改编成长篇渔鼓唱本,竞相上演,藉以吸引观众,使渔鼓曲目大量增加,三是丰富了唱腔,由于演唱长篇皮影,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较多,并有角色、行当之分,故使渔鼓新腔应运而生,这些新的渔鼓腔调,一是在原有唱腔的基础上作某些改变;一是吸收当地民歌和其它民间音乐的音调加以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用渔鼓唱腔伴唱皮影戏,对渔鼓艺术本身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渔鼓皮影演唱人员为五人或六人,其二人提皮影并讲唱,一人操渔鼓、云板,二或三人奏“五件头”(鼓、钹、大锣、小锣、马锣),甩腔众人和唱,其曲目也大量增加。凡是能引人入胜的演义小说、传奇故事、案卷等等,渔鼓艺人都能将其改编成为中篇或长篇渔鼓唱本,各地艺人大都能自编自演,故沔阳渔鼓曲目多不胜计。其主要传唱曲目有:《十三款》、《高坡岭》、《双头驴》、《吕蒙正赶斋》、《二度梅》、《琵琶记》、《孟丽君》、《吴汉杀妻》、《昭君和番》、《乾隆皇帝游江南》、《岳飞传》、《洪秀全》、《西游记》、《封神榜》、《三国志》、《隋唐演义》、《罗通扫北》、《薛刚反唐)、《残唐五代》、《七侠五义》、《慈云走国》、《北宋杨家将》、《南宋飞虎将》、《武松赶会》、《武松打店》、《英烈传》、《张四姐游东京》等。其曲目冤案故事占有很大的比例,群众称之谓“冤枉戏”。比较 的曲目有《十三款》、《考棚案》等。其中《十三款》取材于光绪年间沔阳仙桃人柳炳元不畏强暴、拦船告状、为民伸冤的事迹。这一曲目后被改编成沔阳花鼓戏,成为保留剧目。

渔鼓皮影合流后,因长篇的皮影戏分角色行当,情节复杂,原有唱腔无法适应要求,艺人在演唱实践中不断进行新唱腔的创作,或在原有唱腔基础上作某些改动,或吸收民歌和民间音乐的腔调加以发展,如平腔,按角色分为[男平腔]、[女平腔]、[小丑平腔]以及[汉韵平腔];哭灵腔按角色分为[男哭灵腔]、女哭灵腔]、[小丑哭灵腔];按情节又分喜腔和悲腔,悲腔按角色分为[男悲腔]、[女悲腔)和[小丑悲腔];杂花腔吸收了许多民间小调和地方戏曲唱腔,产生多种曲牌。

沔阳渔鼓与皮影戏合流后,除唱腔有了较大的发展之外,唱本中也加进了大量说的部分,逐渐形成韵、散相间的讲唱形式。说的部分有散白、韵白之分。散白接近口语,用作叙述故事情节,或摹拟不同人物的语调;韵白有叙述、代言两种体例,皆讲究节奏韵律。唱词句式除原有的十字句、七字句、五五七五句外,还新创三字、四字短句,间或穿插于十字句、七字句中间,以适应所表达的内容。十字句和七字句为上下句,一段唱词限用一辙,句句押韵。五、五、七、五句为长短句,四句一组,同辙。一段唱词不论长短,须一组一辙,故“五七”句式又称“花韵辙”。

艺人改编中、长篇传奇、小说、案卷为渔鼓唱本的主要方法是宜说则说,宜唱则唱,大多数情况下只用原人物和故事情节,少用或基本不用原著词句,艺人的行话叫做“浩水”,即依据原著的故事情节即兴讲唱。能够传唱和基本保留下来的沔阳渔鼓唱本,大都是“浩水”技艺较高的艺人的作品。沔阳渔鼓艺人“浩水”用的的目为:光、消、板、修、歌、麻、洋、于、亲、乖、为、克、四、中、福等,即所谓沔阳渔鼓十五韵。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沔阳渔鼓艺人约有百余人,分散在沔阳、潜江、天门等地城乡。其中 的有:肖七,沔阳毛咀人,擅鼓板,口齿清晰,嗓音宽厚,表演刚劲。不传徒,不唱皮影戏,一生坚持单口打溜,保留曲目有《武松打店》《武松打虎》《武松赶会》等。龚培林,沔阳八潭人,擅鼓板,演奏娴熟,演唱韵味独特,尤其善于雕制皮影。陈丫头,沔阳长埫口人,颇通文墨,最善“浩水”,创作、改编的渔鼓唱本甚多,代表作有《十三款》、《高坡岭》、《双头驴》等。谭汉清,潜江人,其人记忆力强,一人能唱百余部长篇渔鼓,鼓板演奏技艺精湛,他奏渔鼓,一打三响,独具特色。潜江的沔阳渔鼓艺人中较 的还有向汉学、杨宗海、伍再邦、余世宏、张邦辅等。

民国二十年(),鄂中发生水灾,沔阳、天门、潜江受灾最重,渔鼓艺人纷纷到外地卖艺为生,武汉、宜昌、沙市、石首、鄂城、黄石等城镇的茶馆、酒楼是沔阳渔鼓艺人行艺的主要场所,此时沔阳渔鼓的演唱形式,除皮影外,还流行一种新的形式——“打坐唱”,即二人或三人席地而坐的渔鼓清唱,曲目多为长篇唱本的选段。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渔鼓艺人大多返回沔阳、潜江、天门、洪湖等地农村,一部分艺人到黄陂、孝感、应城等地活动,仅应城膏矿和盐矿区就有八个渔鼓皮影班子同时行艺。至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汉平原地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沔阳渔鼓始有行会组织,沔阳的行会叫“八派”其字派为;天、元、普、义、文、章、华、国,陈焕玉、高天香、王福成、龚本槐、汪喜春、邓复生等分别为各派的房头(箱主),潜江的行会叫“八仙”,房头分别是:陈国壮、胡有坤、吴有坤、伍再邦、杨宗海、向汉学,另有二人名不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沔阳渔鼓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艺人的大多数被各地的文化部门组织起来,有的为渔鼓皮影队,有的为曲艺队,有的为互助组,演唱曲目除传统的中长篇唱本外,还编写了许多配合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土地改革运动的宣传唱段在城乡演唱,这一时期 的沔阳渔鼓艺人有:沔阳的龚本槐,潜江的周天元,天门的杨双林等。

年,在沔阳县长埫口区文化站的领导下,组建了 支自负盈亏,由沔阳渔鼓艺人龚本槐为队长的皮影曲艺队。为配合土地改革,皮影曲艺队组织编创了大量揭露地主罪恶、启发农民觉悟的渔鼓段子和中长篇唱本。年,龚本槐创作的中篇渔鼓唱词《两兄弟对比》,被县文化馆铅印两万余册,很快争购一空。同年,他编演的短篇渔鼓《黄历迷》,经县报发表后,在当地广为传唱。年,沔阳县建立县皮影曲艺队,龚本槐任副队长。成员有陈幺、曾九、曾全才、曾汉清、陈八斤、胡全生,隶属沔阳县文教局领导。龚本槐演唱的渔鼓皮影《武松打虎》在年全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获一等奖。会演结束后,龚本槐演唱的《武松打虎》被选拔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为中国人民 指战员演出。

自此,沔阳渔鼓影响日甚,一些文艺工作者开始接触沔阳渔鼓,并搜集整理其音乐资料。此时,不仅恢复了早期的单口演唱形式,还出现了对口演唱形式。「对口唱」原为「坐唱」形式,后已改为「站唱」,没有大的表演动作,全仗说表,以演唱中、短篇故事为主,男艺人执「渔鼓」、「云板」击节,女艺人敲「碟子」予以配合,表演灵活自由。年沔阳皮影曲艺队创作演出的渔鼓《乘风破浪》获湖北省曲艺会演创作、表演一等奖。在全国曲艺会演中,周忠全、黄玉堂表演的沔阳渔鼓对唱《迷路记》等以“湖北渔鼓"之名称赴京演出,并获奖。沔阳皮影艺人龚本槐、胡桃芝演唱的《造车记》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制成唱片,向全国播放。由于沔阳渔鼓好唱好听,深受群众喜爱,年底,由湖北省音乐协会正式改名为湖北渔鼓,全省各地普遍传唱。

此后沔阳渔鼓之名为“湖北渔鼓”所取代。演唱形式多为男女对唱(男奏渔鼓、云板,女敲瓷碟,交替唱和),以二胡、琵琶、扬琴、竹笛、笙伴奏,辅以表演。唱腔以新平腔(艺人与音乐工作者合作,在原数种平腔的基础上,改编的一种新的“五七”句唱腔)为主,适当吸收天沔小调,唱词间或插入说白、垛句、数板等。

龚本槐(一),沔阳长埫口八潭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沔阳渔鼓皮影大师、湖北渔鼓渔鼓王。父亲龚培林,号龚堂,是沔阳 的渔鼓艺人。龚本槐自幼聪慧,生在渔鼓世家,耳濡目染,7、8岁时就会沔阳渔鼓的平腔、悲腔、鱼尾腔、琵琶腔、杂花腔等腔系的各种唱法。13岁正式随父学艺时,他已是唱(渔鼓的各种腔调)奏(渔鼓、云板演奏)俱优的一把好手。他还改革皮影的制作工艺,将白纸影改成染色硬纸影,后改成牛质皮影。其作品造型美观,雕刻精细,线条流畅,色彩鲜明,脸谱服装戏剧化,既夸张又逼真。龚培林传徒龚本槐,龚本槐传徒夏祖勤、陈松柏等30余人。年创编《三好四保》向灾民巡回演出。在农业合作化中又创编《合作化好处多》,其唱本在省、市、县内文化部门交流。年加入中国曲艺家协会,并任湖北协会理事,同年当选县政协委员。年龚本槐被湖北省民间歌舞团聘为曲艺教授。年,湖北省文化局整理了龚本槐的《棉絮案》、《高坡岭》、《一家贤》、《女拐男》等作品。湖北省曲协录制整理了他的《沔阳渔鼓》唱腔集。其中沔阳渔鼓《黄历迷》,在全国刊物《群众演唱》上发表。年湖北省13县(市)皮影队在沔阳召开现场观摩会议,龚演出的皮影戏《洪湖赤卫队》、《夺印》、《抢渡大渡河》等新编剧目,博得好评,并多次奉调进省城演出。年5月,湖北省委宣传部调龚的皮影队为中央、省级领导演出皮影戏《龟与鹤》、《两朋友》、《风雨同舟》等剧目,受到好评与接见。

文革期间,沔阳渔鼓的发展受到压制。改革开放初期,沔阳渔鼓得到空前发展,仙桃全市渔鼓艺人达多人,夏祖勤、伍义志、张俊平、李万珍、龚金庭等艺人是这一时期沔阳渔鼓艺人的杰出代表。

 自明末清初发展自今,沔阳渔鼓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在两百多年中,它日臻完善,逐步成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每逢节庆或生日寿诞、红白喜事,都有请渔鼓艺人来演唱演出的习俗。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老艺人由于年龄老化相继作古,又难以吸纳年轻人传承学艺,沔阳渔鼓的传承出现断层。

  年-年,夏祖勤在市文工团工作,在实践中练就了曲艺硬功,能编会演,一专多能;年,到市群艺馆工作,其创作演出的曲艺节目深受群众喜爱;年以来,广泛收徒传艺,先后授徒10余人。从艺五十多年,夏祖勤编演曲艺节目来部,多次获省市表彰奖励。

  “现在,全市像我这样的 艺人,已不到30人,全市渔鼓艺人不到70人,并且全为40岁以上,好多老艺人都已去世。”谈到沔阳渔鼓的人才断层,夏祖勤很痛心。

  年,夏祖勤应邀去张沟镇表演,“一看,一写,一演,一首《喜看张沟》就出来了。”夏祖勤自豪地说,全市像他这样能自编自演并即兴表演的渔鼓艺人,只有他一人。

  7月初,夏祖勤坐在电脑前,认真搜寻徒弟需要的声腔资料,食指一点,资料随即发送过去。“现在也有不少年轻人对沔阳渔鼓感兴趣,有时难以当面教学,我就把他们所需要的资料用电脑发过去。”夏祖勤说,他的学生,辐射至周边地区。

配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沔阳渔鼓的普查;协助市文广新局进行沔阳渔鼓省级名录的申报;在市群艺术馆和市曲艺家协会的安排下,多次到学校讲授沔阳渔鼓技艺,在夏祖勤这一辈老艺人的努力下,沔阳渔鼓一代新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活跃在乡里民间、街头巷尾和红白喜事之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lingzx.com/jlxzp/95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