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m.39.net/pf/a_5252031.html

-

建党

中铁大桥院特别策划|百枚党徽闪耀

60年前,桥梁建设看欧洲。

40年前,桥梁建设看日本。

新时代,桥梁建设看中国!

从“八墩九孔”的“万里长江第一桥”,

到如今“一跨过江”的杨泗港长江大桥、常泰长江大桥,再到跨越海峡的港珠澳大桥、平潭海峡大桥,还有雪域高原上一座座桥梁……

这些让世界惊叹的超级工程背后,凝聚的是一位位大桥人的心血和智慧。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从5月28日起中铁大桥院推出特别策划——百枚党徽闪耀。

百名满怀热血的共产党员,百种非凡的奋斗人生……

以桥为主,多元竞进的宏图大业,追求卓越,勇于跨越的奋斗精神,坚守质量,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在他们的手中薪火相传——

今天,为您讲述夏永强、张州、李建军的故事。

三十年的初心坚守

夏永强,男,汉族,年8月生,辽宁清原人,中共党员,中国注册会计师,正高级会计师,现任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会计师、总法律顾问。夏永强组织了我国第一个地铁BT项目奥运支线的融资方案制作和金融谈判,受聘为“一带一路”(中国)仲裁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仲裁员,获“第五届全国交通企(事)业法治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当我们以飞快的车速通过长江上架起的一座座大桥时,我们的头总会偏向一边,那种俯视长江的感受真是令人心旷神怡,江水的波纹一条条消失在远方的天际。其实,在每一座桥的背后,都藏着无数个团队的汗水,夏永强就是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团队中的一员。

从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系会计学专业毕业后,夏永强就在企业财务管理、投融资项目运作、PPP风险管控、企业税负管理等领域深入钻研,从曾经的助理会计师到会计师,再到高级会计师、教授级高级会计师、集团总会计师,他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发挥所长,为所在的团队不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早在年少时期,夏永强就培养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中,学生会管理着学生的多种大小事务,较长时间担任学生会主席,让我逐渐培养起了一种责任感。”年3月,由于各方面比较优秀,他在毕业前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30年党龄。

“我当时觉得,只有跟着党走,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谈及入党初心,他斩钉截铁地说道。年,他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所属的铁道部电气化局(现中国中铁电气化局),至今在中国中铁工作近30年,完成了数不清的项目,更是创造了多个领域的“第一”。

年,北京奥运支线BT项目招标(业界俗称招业主标),这是在全国地铁领域的第一个BT项目,受到国内外同行瞩目,许多有实力的单位都参与了竞标。

“虽然在此之前,国内已有少量的BT、BOT项目,但一般都是在高速公路、市政建设等领域,当年BT项目在地铁领域运作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完全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面临着很多无法预料的挑战。”夏永强介绍道。

为了拿到这个标,夏永强花费了不少心血。“首先,参与竞争的门槛就把我们难住了,我记得当时要求投标人的资本金不低于20亿元,而我当年所在的中铁电气化局无法满足这个基本条件。”于是,他们向上申请,请总公司一起参加投标,后来又增加了中铁三局,最后3家法人组成联合体,共同投标奥运支线BT项目。

“有了竞争资格只是第一步,决定这场竞标输赢的关键在于融资方案,这才是竞标的核心。”夏永强强调,“传统的施工项目招标是业主出资筹钱建设,而BT项目则要求中标人出资建设,所以你只有证明能融到资、筹到钱,满足项目建设需要,才能够证明你有保证BT项目顺利实施的实力。”

为了做好融资方案,夏永强立即联系几位专家共同商讨。“我们第一次商讨时一谈就是7个多小时,就谈融资方案的创新设计。”就这样,他们克服困难,一步步地完成了融资方案并参加投标,最终在强手如林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中标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奥运支线BT项目。

此外,夏永强还制订了首个包含建设期的地铁PPP项目南京地铁一号线南延线的融资方案,论证了中铁电气化局第一个BOT项目首都机场线项目,组织制定了投资额98亿的南京宁天城际BT项目融资方案并竞标成功……

“‘勇于跨越、追求卓越’是中国中铁人必须时刻牢记的企业精神,这也是我们不断创新的精神追求,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在创新精神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谈及这些年的工作感受,夏永强认为创新精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从我担任房地产开发公司党委书记后,就更体会到管理创新有时候比科技创新还重要,它应当属于是软科学课题创新。当专职党委书记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学习提升速度是最快的,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专业性,如果一直做技术工作,是很难深入其中去理解的。”曾经担任处级单位党委书记的夏永强,对管理创新有了自己新的见解。

如今,作为中铁大桥院党委委员,他受组织委派于年到井冈山参加了理想信念培训班学习,回到单位后讲授了题为“从井冈山精神出发,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专题党课。在课上,他结合党的政治理论和具体的实践工作,围绕如何运用井冈山精神来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讲完之后,大家纷纷表示收获颇丰,认为我作为一名总会计师,竟然对党建理论还有这么多思考,跟之前想象中的不太一样。”谈到党课结束后大家的反馈,夏永强笑着说,“其实,那段时间的学习思考对工作影响很大,做了党委书记之后再来从事手头工作,理解和偏重都不一样了。”

在疫情期间,夏永强也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他原本计划与家人一起出游,听闻形势严峻后立即取消行程,本可以在武汉“封城”前出城的他,却选择了“坚守武汉”。年1月28日,夏永强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承担社会责任,与另一位留在武汉的副局长共同担任中铁武汉电气化局抗疫建设指挥长,统筹调度湖北省内的抗疫工作。“我们医院、医院等多个项目的建设,主要负责与‘电’有关的建设任务。”夏永强说道。

回顾七十年的企业发展史,夏永强认为中铁大桥院在很多方面已经做到了世界一流,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谈及今后的发展,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今后,我会继续提升自我,努力为党、企业和国家做出更大贡献,并坚信大桥院也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实现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打造世界一流。”

作为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党员,他不怕艰险、勇担责任。

作为一名有着近30年工作经历的财会和投融资领域资深专家,他发挥所长、发光发热。

这是一个人的初心,也是一代人的坚守,正是有无数代人的艰苦努力,才造就了我国建筑领域今日的辉煌!

高山仰止敬大师,踏实严谨做设计

张州,男,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第一设计院第二设计所所长。曾获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清晨,我来到南京长江大桥。今天的天气格外好,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年坐在小学教室里的张州,看着课本上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片,读着这篇课文的他没有想到,十几年后他进入了这座大桥的设计单位——中铁大桥院。

高三毕业那年,高考前夕班主任在课堂上说到,这个周末放假两天,大家回去跟家人商量一下填写高考志愿和专业。都是农民的爸爸妈妈没办法给张州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充满迷茫的张州想到了前段时间在报纸上看到的重庆彩虹桥垮塌40余人伤亡的消息,想到了书本上看到的茅以升小时候看到家乡桥梁垮塌乡亲落水立志造桥的故事,做一个像茅以升一样的造桥人修建更结实桥梁的想法产生了,于是高考志愿他填写了桥梁工程专业,进入了长安大学。

进入大学的张州珍惜着学习的机会,苦学不辍。大二时某天大学生活动中心的一个讲座吸引了他,方秦汉院士的学术报告,进去之后他发现完全听不懂,院士的方言听不懂,技术也不懂。好在后面人力资源部门介绍设计院的时候他听懂了,心里默想毕业了能进这样的单位就好了。毕业那年恰逢设计院到学校招人,张州毫不犹豫的递上了简历,顺利进入了中铁大桥院。新进职工入职培训院士座谈会上再次见到了方秦汉院士,会上方院士说,从现在起你们不再是学生了,是工程师了,学生在学校可以考80分、90分,但是工程师没有80分、90分,工程师只有分和0分,今后工作中你们只能考分,切记工程设计无小事。院士的这番话深深印在了张州的脑海中,指导着设计工作。

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第二年张州被派往铜九铁路鄱阳湖大桥工地做设计代表。湖口县鄱阳湖边,手机没信号、血吸虫、没水洗澡,生活条件的艰苦对农村出身的他不算什么,每天同地质代表一道验桩,记录,计算调整桩长,开会,补充完善图纸等等,过着忙碌而又充实的生活。一年三个月后基础基本施工完成时,张州返回了武汉,短短两个星期后他被派往马鞍山进行马鞍山长江大桥的现场设计。在张强副总经理的带领下,项目工可编制、设计投标、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全部在现场完成,大桥开工后,张州继续留在现场配合施工一年。再次回到武汉已是参加工作的第五个年头,张州说还记得年的特大雪灾,火车停开,高速封路,从马鞍山辗转回武汉的路上花了5整天,这一切都化作了这座桥的记忆,设计院就是这样的,经历的一座座桥都是成长的一个个脚印,是大桥人的年轮。

回到武汉的张州参与了更多桥梁的设计,年,接手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公铁大桥项目负责人。芜湖长江公铁大桥受机场限高控制,塔矮、跨度大、荷载大、引桥上层公路在公铁合建段与城市道路设计了互通立交,外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大。在分管副总工程师易伦雄的指导下,对外张州与铁路总体院路线、轨道、接触网、通信、信号等专业反复联系,落实技术接口,优化结构设计;对内带领设计团队攻坚克难,顺利完成了百余册设计图纸;其负责的3号主塔基础采用了创新的设置基础型式,承担了科研及设计工作,历经多次审查会,不断修改完善,顺利完成设计。配合施工期间每个月去芜湖现场多次,往返的高铁上、的士上都是其办公场所,迎接检查,技术汇报,结构优化……经过五年多不懈坚持,大桥在年5月高精度合龙,年6月底正式通车运营。大桥的结构设计、钢梁线形、细节设计得到了业主和铁总验收组的高度评价。项目设计过程中,项目分管副总工,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易伦雄科学客观,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深深影响着张州。用数据说话,依据是什么,不凭借主观经验轻易下结论,也成为了张州的工作习惯。

每次凝望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老照片时,张州都会深深感到,设计院前辈们筚路蓝缕开创了新中国的桥梁事业,作为新时代桥梁事业的接班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年张州被任命为第一设计院第二设计所所长,除了负责项目之外,带领着所里的团队,迎接更多的挑战。清晨,张州早早来到了中铁大桥设计院的办公室,今天的天气格外好,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

工程人的初心

李建军,男,39岁,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现任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荆州区域指挥部指挥长兼经营生产部副部长、项目经理。曾多次获得武汉院先进个人、集团公司先进工作者、劳模。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同为毛泽东主席的故乡湖南出来,同样具有着激昂爱国情怀,意气风发,有理想、有雄心,勇于担当。时刻践行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名工程人员,他就是我身边优秀党员李建军同志。

提高业务水平,练就过硬本领。他是一个性格低调、阳光内敛的人,时常面带着微笑,但身上却有一股子倔脾气,在他看来,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把它做精做极致,他喜欢钻研,喜欢挑战难题,这股干劲让他不断成长进步,得到广泛的认可。

初出学门,他主动请缨投身到漯河至阜阳铁路增建二线工程的外业勘测和选线设计当中。面对自身设计经验匮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尚有不足的困难时,他积极主动向单位老前辈以及总体院请教,刻苦钻研国铁大线选线设计,和同事们一道深入勘察外业工作现场,前期由于线路方案未稳定,为了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后期重复调查现场,他和总体组一起每天黎明出发沿着既有铁路步行约20公里实地踏勘,将既有铁路沿线的所有建构筑物一一详实的记录在册。日落而归时立即着手当天的内业整理工作并规划第二天的工作安排。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斗,最终和同事们一起圆满的完成了漯河至阜阳铁路增建二线工程km外业定测和初步设计,给武汉院以及武汉铁路局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为了应对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年李建军同志从铁路勘察设计的骨干力量转到工程总承包的管理者,并担任武汉院工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同时兼任多个EPC项目的项目经理。雷锋同志说过“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共产党员就像钉子一样,组织把你安排在任何岗位上都务必永不生锈,闪闪发光。设计院做EPC项目对施工现场管理存在天然的经验欠缺,面对困难多数人望而却步,而李建军同志却把它当做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机遇迎难而上。实际工作中他刻苦钻研、努力总结过往的工程总承包管理经验,以严谨、细致、求实的工作作风开展前端策划,注重对于商务、成本、合同、设计与施工高度融合,他的工作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与好评。

项目上时常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时常说“做项目,就是要围着项目转,作为项目经理管理的核心就是项目,我们工作的一切出发点也都是项目。”

工作生活中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也影响着他人。荆州煤炭储配基地专用线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时,他主动和设计总体组进行磨合,做好项目前期方案把控,严格把控工程造价风险。工程实施过程中,在应对项目管理人员和分包商的“厚爱”时,他更是以公司的利益为准则,将“严管”坚持到底,日常工作中他总是“唠唠叨叨”,让“红脸出汗”成为项目上的一种常态。正是因为他这种严以律己的作风在项目上形成了一种风清气正,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廉洁保障。

他以为企业多承揽项目为己任。得知华电江陵电厂专用线要开展勘察设计招标,第一时间将信息反馈给院领导,并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院领导迅速决策,积极筹备投标事宜,通过各方努力,获得了该项目的勘察设计任务。省道上跨在建的荆州煤炭铁水联运专用线以及规划的石化码头专用线,该立交工程由湖北荆州煤炭港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属于主体工程的三改工程,建设管理由交江陵县组织实施。在了解到这种建设模式后,迅速与业主对接,主动服务,靠前经营,为业主提供优质的设计施工方案,最终成功中标该项目,合同金额达到8万元。

李建军同志以荆州江陵项目部为家,长期扎根项目部现场,在搞好在建项目的管理外,加强与项目业主、荆州市和江陵县等部门沟通,主动掌握前期项目的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通过努力成功(中标)承揽了江陵电厂热力管道下穿荆州煤港铁路专用线EPC项目、华鲁恒升铁路专用线可研等十几个勘察设计(或EPC)项目,新增合同金额累计超过2.1亿元,荆州江陵项目部合同额累计达5.8亿元,为武汉院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EPC总承包日常管理工作中,他积极引导年轻同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工程总承包事业的工作热情,践行“团结、进取、诚心、敬业”的企业方针。善于引进、发掘和培养人才,先后培养、引进了8位EPC管理人才,现已担任EPC项目的骨干和主要负责人。

用刻苦耕耘着昨天,用汗水浇灌着今天,用执着孕育着明天。李建军与武汉院员工队伍一道,不忘初心,奋勇前行,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也生动诠释着中铁员工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lingzx.com/jlxxw/10556.html
------分隔线----------------------------